学道文库 > 读书心得 >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心得精选范文5篇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心得精选范文5篇

| 陈惠21147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心得精选范文5篇

《易中天中华史》是中国作家易中天创作的有关中华民族文明史的36卷本历史著作。《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向我们介绍中国文明发展史的著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易中天中华史》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学习。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心得精选范文5篇

《易中天中华史》读书心得体会1

攒了一周的书币才买到这本书,继续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继《祖先》、《国家》两部之后,《奠基者》终于有点学术性的味道了,之前的两部书的内容充斥着大量的推理和主观臆想成分,其实也不能怪易教授,毕竟殷商以前是没有文字史料记载的历史,能做到推导就已经不错了。

说说这一部,本书不是简单的讲西周史,而是讲述了西周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一套完备的顶层制度,从而奠定了整个华夏文明的基础。周武王的初衷绝不是为了华夏文明的繁衍,只是单纯的想维护弱小的新生政权,因为殷商倒下的速度太快,周的胜利也来得太快,不能不考虑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自己,而这个命题最后就落到了周公的身上。对,就是那个好解梦的周公——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也是周文化和周制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我之前一直以为他只是一个会解梦的心理学家,从没想过他是一个如此伟大的政治家。周公摄政一共七年,头三年平息叛乱,第四年封建诸侯,第五年营建成周,第六年制礼作乐,第七年还政成王。在以周公为首的领导班子集体智慧下,西周创建了一个内核(群体意识),两只翅膀(忧患心理、乐观态度),三大精神(人本、现实、艺术),四种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可以这么说,从西周开创这套制度之后直到十九大召开在即,无论从政治制度上的分封建国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是从井田制到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或者从礼乐文化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变的结果可能已经大相径庭,但演变的过程却再也没有发生过巨大的、剧烈的革命,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一点一点的演化、演变的。所以说西周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王朝和政权,它是名副其实的华夏民族政治、文化的奠基者。五星推荐本书。

《易中天中华史》读书心得体会2

秦始皇是历史上争议较多的一位人物,在“伟大领袖”赞扬他以前说他好的不多,伴随他的几乎都是“焚书坑儒”、修长城、建阿房宫等负面评价。但无论有多少争议,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即:他统一了文字等,促生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

秦以前,我们理论上是个整体的中央大国,实际上是分散、半独立的联合体,各诸侯国之间不一样的东西太多了。用许慎的话说,当时是“诸侯力政,不统于王,……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也就是说,法令各异,语不同声,字不同书,衣不同饰,车不同轨,而且还币不同形,尺不同长,称不同重。一句话,几乎没有一样是一样的。这颇有些像欧洲,人长得都差不多,但各国有各国语言、文字、文化、货币等等。而且,那时的我们甚至比欧洲还乱,起码人家的度量衡、汽车的标准是一样的(现在货币也统一了)。

具有如此之多的不一样“独联体”是非常容易解散的,时间一久,难免就会分裂成完全独立的小国。所以说,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大一统下的诸多统一,恐怕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大国了。正是秦始皇的诸多统一(特别是文字统一),避免了“中央之国”的分崩离析,他的这个功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易中天中华史》读书心得体会3

《易中天中华史。中华根》读完了,完全颠覆范文澜、翦伯赞史书搞法,但以今说古的读史方法很值得阅读和借鉴。

今日偶尔发现网上质疑甚多,不妨传播一点读此书的诀窍。

名学者写史另类,肯定对反响有准备。不妨回头看看每编的后记,尤其是第一本《祖先》。易中天20__年5月12日“拜见了吴敬琏先生”,为何要“讨教一些学术问题”?

吴敬琏是经济学家,易中天中华史是历史散文着作,他料定吴老会说“怎么保证你说的历史是真实的”问题,这正是他最终需要的。而后,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中华史面世后的质疑。读过第一篇后记的“出发点”“目的地”“北冰洋”“导航仪”“发现号”“处女航”,便能豁然了。顺带补充一句:这易中天之处女航正是你无法“证伪”与“证不伪”之间的海域。

能回答吴敬琏先生的问题,还在乎其他人质疑乎?

本人与易中天老师有过一面之交,也知道一点个性。他用讲课方式着文,对于那些并非硬伤的质疑,甚至仅为自以为是的硬伤,是不屑一顾的。说到“硬伤”,于是也就挑一点:商殷不应一笔带过。商殷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立足于此,“周”小国灭大邦、蛮荒克文明,以德立国、以礼治邦,结束神明、开辟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中华史》读书心得体会4

在此,我总结一下此书的几点特点,给大家做个参考。

内容上的宏观性。宏观性集中表现在第一二册以及总序言中。总序言中分析比较了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华夏文明三大文明体系,认为“只有中华、伊斯兰和西方现代,才代表了三代文明、三种类型、三个时代和文明三要素,同时具有世界性。因此,这三大文明有可能就是文明意志的集中体现,当之无愧地可以成为’第一世界’。也因此,我们民族必将被赋予新的使命,再次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这就是作者认为的中华文明的位置。另外,在《祖先》和《国家》两卷中,将中华民族的发源于其他古老民族和文明的发源做了比较,甚至互相印证,将中华民族的史前史放到人类发源的体系中去考察,互相印证,互为参照,梳理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和国家的发源和演变过程,有不少新鲜的观点。要理解这种宏观性,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学、人类学的基础知识,才不会被作者跳跃的思维弄的一头雾水。

注重史观,脉络清晰,逻辑严密。如果想要通过阅读一本书,就了解了历史的全部,那几乎没有一本书能够到达这个要求。编写一本史书,必须要有自己的脉络和逻辑。如何勾勒历史,不失真、不偏颇,有自己的观点,是作者在下笔写作之前就要认真考虑好的问题

以上点足以证明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适合略有基础的但是又急需普及历史知识和观念的人群甚至也适合读书时间少的人,因为每卷书才十万字,文字也足够有趣。我一般用半天时间就能读完一本。

《易中天中华史》读书心得体会5

在这一节中,易中天教授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上帝创世和女娲造人的传说,娓娓道来。令读者读得津津有味、手不释卷。

开篇讲述了女娲造人、上帝创造一切,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用泥土完成造人。上帝用泥土捏了一个取名“亚当”的'男人,又用他的肋骨捏一个取名“夏娃”的女人。上帝造人就这样结束了。而女娲造人是她唯一的作为,不顾一切的企图造就全人类。后人说,女娲亲自捏的泥人是富贵之人,而甩在地上的泥浆成了贫贱之人。女娲造就了贫富人群,远古时代就有贫富差距了。

在这里,又讲了“女娲补天”起因。交战双方都是女娲的子孙:共工(水神)与祝融(火神)。结果共工战败。恼怒的共工撞倒了原本是擎天柱的“不周”山。天崩地裂,水深火热。已经闲下来的女娲再次出山。用五色石补天上的漏洞,又砍断大鳖的四条腿作为柱子,把即将塌下来的天穹重新支撑起来,让世界恢复正常。

在本节即将结束时,易中天教授提到“盘古”和“混沌”。

“世界是谁创造的?谁才是终极创造者?抱歉,无可奉告,我们没有创世神。盘古,只是分开了原本就有的天地;混沌,则连自己都是被开窍的。他们都不是创造者。按照中国哲学,创造者是《老子》的道,或者《周易》的易。道,倒是跟上帝一样无象无形,但可惜没有动手,也不是神。易,就更没有神性和神格。”

“没有终极创造者,或终极创造者没有神性和神格,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它对于我们民族的深刻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成败得失,无疑是只能从长计议的话题。”

总之,上帝创造了一切是西方人的观点。西方人信奉上帝。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是远古时代的传说,中国人不信上帝、不信神。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心得精选范文5篇】相关文章

16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