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1000字以上

| 陈惠21147

之所以看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是因为很多年前那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太过有名,引用程度堪比“罗生门”那样高频。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有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1000字以上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1

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读完之后令人陷入深思,久久不能自拔。有许多值得人思考的地方,上升到了哲学的角度,不断在脑海中盘旋。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到曾有一个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夫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老实本分,长大后娶妻生子,继承了农夫的农场,晚年儿孙绕膝,颐养天年;而二儿子天性活泼好动,喜好冒险,长大后便离开了农场,游历了一番,到得老年孤身一人,只有酒和故事,了此残生。老师最后让我们想一想,我们想要怎样的人生?这本书似乎就在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

这是一本夹杂着爱情和政治的书。前半部分爱情是主旋律,而后半部分,政治变成了主战场。

书中主要讲了4个人物和一条狗,分别是一对夫妻和养的狗,还有丈夫的情人和情人的情人。书里描写都是穿插着进行的,有时交代了结果再描述事件,有时直接按照顺序来进行描写,也有时突然作者出来说了几段话,而这些穿插并没有让你感到无序的突兀,反而让你觉得十分自然,读起来欲罢不能。

引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是丈夫托马斯的情人名叫萨比娜,她从小就渴望背叛,不能接受与任何人有那种一生一世的关系,最后她作为一名画家流浪在美国。

她的生命中似乎什么也没有,轻得让她感觉到没有抓手。没有父母,没有爱情,因为情人要跟她结婚,她便选择了逃离,或许不想被任何人所束缚,渴望而又害怕,但最终害怕和背叛的快感占据了上风。萨比娜是唯一四个人中在小说最后依然活着的,可是背井离乡孤身一人的她,就像风筝断了线,哪天风停了便就飘飘欲坠了。

书中的生命之重就是爱情。可以说那对夫妻的爱情读起来,能把我们读者压得喘不过气来。托马斯和特蕾莎可以说是一见钟情,生性风流的托马斯在遇到特蕾莎之后就结了婚,但是依然和他多位情人保持关系。这让特蕾莎痛苦不堪,也是从一开始到最后,特蕾莎都保持着对托马斯高度的怀疑,让他们的爱情变得深刻、敏感而又挣扎。

书中写得最出彩的莫过于对特蕾莎内心世界和梦境的描写。在梦境中,特蕾莎和托马斯的众多情人一样听任托马斯的差遣,慢慢走向死亡,甚至还多次梦到托马斯要送她去死。那种不堪忍受的痛苦,几乎要让她变成神经质。唯有自己养的狗才是唯一属于她的。

因为知道托马斯和情人萨比娜在日内瓦还有关系,便独自一人回到了布拉格,试探和逼迫托马斯追随,最后导致托马斯受到当局的迫害,变成一个擦窗的工人。在这一点上,似乎全世界的女人都一样。

接近尾声,托马斯心中想,“他觉得自己再没有力量来承担对她的爱了。”特蕾莎的爱太承重,以自己的生命压在托马斯身上。特蕾莎追求的忠诚,似乎只有在她养的狗——卡列宁身上才能寻找到。

书中对于梦境和内心的描写非常细致,有时让人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不过梦境是现实的写照,在梦境中没有限制,一切都可以重来,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事都可以做,后悔了就重来。可现实毕竟只有一次,没有了就没有了。梦境和现实,高度统一却又截然不同。当分不清现实和梦境的时候,可能也就是走向毁灭的时候了。

人最要紧的就是要分清楚,什么是梦而什么不是。

书中的背景是俄罗斯占领了捷克,想要通过知识分子的投诚来达到驯服大众的目的,自然有人顺从,有人反对。俄罗斯代表了共产主义,美国代表了资本主义,萨比娜亲历了在两种体制下的政治家们对她展现出了相同的嘴脸。政治,或许没有国界、体制之分。政治就是政治。而组成国家的一个个人,关心的只有安居乐业。那种游戏,对她们来说,太过奢侈了。

书中人物的故事并没有帮助我们寻找到选择哪一种人生更好的答案,因为无论是轻或重,人物都没有太美好的结局。人生该怎样选择,还是由我们决定。轻或重,或许并不那么重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人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最后变成了凄婉的,进而再变成绝望的爱情悲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假期在家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想到看这本书是缘于该书译者许钧教授撰写的:理解与翻译——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篇文章前前后后读了三四遍:第一遍看到时就一心想着要把书找来看看;第二遍看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书中的人物、情节和蕴含哲理;第三、四遍看时,则是为了让自己领悟深刻些并能写下点什么。

先说说自己对小说的直观感受。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我“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最后变成了凄婉的,进而再变成绝望的爱情悲剧。”书中两条线四个主人公,一条线为特蕾莎与托马斯,一条线为萨比娜与弗兰茨。两条线相互间看似分离但又有些交叉缠绕。四个主人公个性不一:特蕾莎始终渴望爱情灵与肉的统一;托马斯认为做爱与睡觉是两回事,他爱特蕾莎,但不影响他追逐享受他的“性趣”;萨比娜一直都在追求自由,她不断地背叛,母亲、祖国、情人,特别是当弗兰茨全身心投向她时,她为作出彻底离开的决定而狂欢,这也使她最终在“俗”当中走向了反面,成为四个主人公中唯一的幸存者;弗兰茨本欲坚守爱情承诺,但在妻子与情人的雅俗小碰撞中选择了背离,一先的内疚愧怍也因妻女俗气市侩的言行举止最终荡然无存,彻底奔向了情人。

小说中有几个部分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关于俄狄浦斯的意义。心理学上有“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弑父。感觉书中的“俄狄浦斯”更像是一个“扣”,许多改变由此而起。第四部“灵与肉”中,特蕾莎试图让自己的身体自由。她在一个工程师家看到了占据了整个墙壁放满了书的书架,这让她欣喜,消除了来时一路上的不安。走近书架,攫住了她的就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的一个译本。这本书托马斯曾经送给她过,请她认真读一读,还和她讲了很多。此时此刻她以为在陌生人房间的危险之境,通过这本书的话题可以进入到爱人思想的熟悉天地,可悲的是她陷入的是一个政治陷阱。到了第五部“轻与重”里,一开始就讲了托马斯因深信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飘来送与他的,所以特别珍惜被遗弃的孩子的形象,常常想到同样出现这一形象的古老传说《俄狄浦斯》。于是就有了他后来以此作比,对那些让祖国丧失自由还自觉无辜的人们展开批评:“也许你们没有长眼睛去看!要是长了眼睛,你们该把它戳瞎,离开底比斯!”托马斯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尽管以往他从没写过这样的文章、尽管发表出来的文章被编者大加删改了、尽管文章被放在杂志倒数第二页“读者来信”栏目、尽管他一点也不高兴,但多米诺效应还是由此拉开了。

这其中很有意思的一段是托马斯被医院主任找去让他考虑写一个关于那篇文章的反悔声明时,他明白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所有人都对他微笑”,所有人都希望他写。昆德拉的描述非常犀利有趣。他说懦弱的人希望托马斯写是因为可以给他们挽回声誉,懦弱成风,大家彼此彼此;勇敢的人希望托马斯写是因为把荣耀看成他们自己的一种特权,绝不愿放弃,没有懦弱者的衬托,他们的勇敢将成徒劳之举,无人欣赏。反观现实,不正是这样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3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小说中最为读者熟悉,为作家赢得声誉最多的一部小说,80年代在中国出版至今,一直被翻译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直到前几年才有了现在的这个书名,虽然只是一个语序的变化,却使得书名和主题更为贴近。然而即使是改动后的译名,仍然弱化了原名的玄意。昆德拉在一次访谈中说:“许多朋友劝我放弃《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这个书名,难道我就不能至少删去“存在”(being)一词吗?译者在碰到这个词时,都倾向于用更朴实些的表达予以替换:‘生存’(existence),‘生活’(life),‘状况’(condition)等等。“存在并非一个具体物,因此,昆德拉认为,哈姆雷特说的”to be or not to be”绝非“活着,还是死去”的问题,而是一个形而上的追问。所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要探讨的实质上是“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

尼采认为,我们的世界是“永恒轮回”的。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由无数次的重复。我们的生活是能够被预演的,有朝一日,我们的生活会按照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前者中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如果世界果真如此,我们就会向耶稣一样被钉在永恒色十字架上,无法承受的重负将会沉沉的压在每一个人的身上。然而,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础恰恰是轮回的不存在,生活无法预演,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他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泛滥,人们肆意的生活,获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惨,轻就真的美丽吗?

托马斯正是这一问题的代询人。他是一个离异多年的外科医生,拥有众多的情人,生活风流而快活。然而特里莎的闯入打破了他的自由,托马斯一直在爱恋特里莎和追求自由之间徘徊选择。特雷莎之于他,既非情人,也非妻子,而是一个“被放在树脂深覆的篮子里,顺水漂到他的床第之岸的婴儿。离婚以后的托马斯是愉快自在的,婚姻对他来说是一种责任的束缚,阻碍了他体会生命的快感,在无数的”性友谊“中,他获得了美好的生命之轻。特雷莎无疑是这种生活的终结者,她紧紧握住托马斯的手使他感到了久违的生命的责任并体会到了其中的美好,可是他又不愿意放弃多年来的“自由”。对于托马斯来说,独居还是与特雷莎结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问题,而是关涉到他对存在的可能性的理解。一向轻松的他在六个偶然事件的推动下,选择了“非如此不可”。

七年之后特雷莎的出走,将托马斯重又置于自由之身,使其身上的重负突然间释放,甚至感到悲伤过后的美好,托马斯嗅到了温馨的生命之轻。可是,随之而来的沉重却将他彻底击倒,他已经学会了感受别人的痛苦,他终于明白,自己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虚无缥缈的生命了。他回到了布拉格,追回了特雷莎,也追回了存在的重量。

如果说托马斯不断地在轻与重之间游走抉择,特雷莎也尝试着去接受托马斯的存在哲学。当她无法忍受托马斯有一次在肉体上的背叛,她开始了向轻的试探,和一个工程师发生了关系,可是这次行为只给她带来了更深的痛苦,更重的负担,认真是特雷莎的行为方式,认真让她陷入痛苦的绝境,虽然她努力从行为到精神上向自己的爱人托马斯靠近,然而她最终还是失败了,她永远背负沉重的负担,而这沉重恰恰也是对托马斯的一种吸引。

轻重选择的对立与两难,构成了人类的一个基本存在境况,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在这个哲学命题上找到印证,它与善恶无关,究竟是选择青海是选择重,昆德拉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与了阐释。在一个极限悖缪的时代,轻与重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追求意义,选择承担,并不一定就能收到预期的沉重感,反而常常导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但是,这轻松之中不也包含着生命的沉重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4

在各个版本的书架装逼指南里,往往都少不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二十几年前我就中过招,从先锋派学长那里听到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书,吹得神乎其神,基本上就是圣经一个级别的了。我偷偷地读了,发现原来是一本黄色小说,别的情节,都忘了。别人问我书怎么样,我只好凝视远方,缓缓点头:嗯,确实是少有的大作!现在想起来,那些先锋派学长说不定也是跟我一样装的。

不过,这本书在装逼界一直长盛不衰,甚至靠它成长起来一些装逼大师(又叫文学理论家),制造出了许多普通人看不懂的词,比如”元叙事”,“存在编码”。本来想看的人看到这些词就不要看了,本来没想看的人看到这些词倒把书买下放在架子上,然后,就不要看了。

重读这本书是在2017年银杏叶最黄的那几天,身上正承受着工作的重担,很感到有点吃不消。于是换个口味,调剂调剂。

“生命”,或者说“存在”,到底是重还是轻,哪一个更让人无法承受?对大部分人来说,肯定是重。经济压力,家庭责任,社会名誉,一个比一个更让人喘不过气,所以都羡慕那些不用负任何责任一身轻松的人。

托马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愿意为任何的爱情所束缚,不愿意放弃自由,不愿意承担责任的重担,即使在和特蕾莎同居的几年里依然不断地沾花惹草,直到失望至极的特蕾莎离他而去,从瑞士返回捷克。

基本上就是一个渣男的故事。

然而,在特蕾莎离开之后,托马斯很快就感受到这种“轻”的感觉无法承受,他没法不想念特蕾莎。于是,他放弃外科医生的工作,从苏黎世追到苏联占领的布拉格,重回特蕾莎的怀抱。结果,因为政治原因他受到迫害,再也无法行医,成了一个擦窗户的清洁工。

画风一变,成了一个忠于爱情,浪子回头的故事。

且慢。托马斯回到捷克之后并没停止沾花惹草,甚至,他可以在擦窗户的时候和独自在家的女主人上床。

作者并未对托马斯的这种行为做什么谴责,他平和克制地展现了托马斯灵与肉分开的人生哲学。托马斯并没想伤害任何人,他只是不能忍受失去自由的人生,偷情,只是证明这种自由依然存在。但是,在苏联占领下的捷克,这也是他仅存的自由。

失去自由的世界,注定是媚俗的世界。因为对媚俗的共同痛恨,托马斯一直和萨比娜保持情人关系,这又是一个克制的关系,给予彼此足够的自由。有趣的是,当昆德拉批判媚俗的时候,没忘记对“自由世界”也捎带地嘲讽。那些自以为自由的人,只要被媒体和舆论裹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品味,依然逃脱不了媚俗,比如萨比娜的男朋友弗朗茨。

昆德拉提出了问题,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生命又意味着什么?但是他却没有提供答案。书有一个温情的结尾。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狗卡列宁死了,他俩也老了,在一个淳朴的村子里过着宁静平淡的生活。

托马斯说:“我没有使命。任何人都没有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5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写这篇读后感的,我宁愿叫它读后感,大师的作品,我想没有任何人能够评述的很清楚。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意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在书的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我们在没有意义的一次性中,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希望得到肯定与唯一,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

《轻》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散文化地展现了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

当托马斯将特蕾莎比作树脂的篮子里抱出的孩子时,他们俩命运的缉畔便开始将他们牢牢束缚,再也不能放开。因为他们是昆德拉笔下的第三类人:“必须活在所爱的人的目光下。”他们通过爱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重,没有了爱,就必须面对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但这种重也使他们的处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因为人类的爱并不是只有无条件的付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和自己付出相同的一份爱,因为只有这种回报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存在的意义。

除了第三类人的轻与重,值得思考的还有其他几类人的轻重徘徊,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追求熟悉的目光的注视,最求想象中的目光。无论哪一种其实都是一种对于存在感的追求。我真的存在吗?有了我世界又会怎样?我的生命之重真的存在吗?这些问号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不同的是每个人证明自己的方式截然不同,这种方式可以是浪漫的,比如追求唯一的爱情,也可以是媚俗的,比如为了拯救越南人民而丧生的弗兰茨,还可以是虚荣的,比如美国女明星。甚至可以是残忍的,通过屠杀来证明自己对于世界的巨大影响,比如--。但无论是那一类,我们都不能少了目光,因为没有了目光,我们就不再是我们了。

在这个故事中,萨比娜是个独特的存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她才是故事的主角。在《轻》中,昆德拉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脱俗。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用意志代替个人追求,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当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重,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无从判别,甚至形成一体时,生命在外界和内心的沉重抗击之下也就变得无所适从,变成了不能承受之轻。

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就像作者所说的:“不管我门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即使我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即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轻,那有如何,我们需要力量来抚慰我们时刻恐惧着的心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上帝和科学是一样的,媚俗和反媚俗也是一样的。 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 ”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由此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表示了怀疑,而那是我们的前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又坚信不疑的。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人生就是一个异乡者的旅行,转瞬即逝,但这终究不能改变我们证明自己来过的信念,我们希望在这里留下足迹,我们希望得到”重“,对于人也好,对于世界也好。所以就注定了我们被逐出伊甸园。轻与重,徘徊其间,蓦然回首,又有几个人能够看清自己走过的路呢?

或许,当一切的一切,终于轻起来的时候,却像凝重的休止符。

就像故事的结尾,欢笑中,突然出现的一滴轻盈的泪。

就像故事的结尾,一本伟大的书,突然出现的一笔轻盈的句号,圈结了读者纷繁的感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1000字以上相关文章:

疫情的心得感悟1000字10篇

请给我结果读书心得范文1000字五篇2020

《时间简史》读书心得1000字

《骆驼祥子》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

敬畏生命心得体会

《高老头》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红与黑的阅读心得1000字

《摆渡人》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中学生《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

学生读物《水浒传》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水浒传心得体会范文

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