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 小扬21147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有关于丹论语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于丹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于丹论语读书心得体会2

不同于春节红红火火,读书要心自然凉,要的是专注修心,火候不可太过。

似乎曾经见过,一千年前也许与他品过茶论过学;他对世俗施教对人民的教诲不难看出;看他风情淡雅学富五车书,那和睦之下更没有更深之意。如何想如何做又不温不火,如他是船夫不需钱直接渡河也许还能改变人心修教。

似乎与论语而从他相见,又于于丹更深领悟,更喜欢翩翩君子而不是庄重面孔,孔老夫子为何贤德贤能为何宽宏大量饱含其中,并不是在品书似乎更能亲人,似乎不是诵读而是直接对调,他为讲师,吾为学生,于丹为聚缘人。

妙句不说,精髓片面何处不在,置身仙境之处的人何不尝知道内也如凡尘一般。从偷窥者到胜任只一步之遥,只是否到情到义是否为洒汗好男儿亦或是郎才小书生时代随于变化,本心质不变便天变样,一千年前教书知道又岂是今日草草二十章能理解?解字解意最重要为解心,人又七情六欲但并不会看一字有同样体会,那些感觉岂岂不过千张便收尾?她所之事不可能只出于于丹之口但于丹之说定位他心之所向眼之所见只不过不同之意不同之人领罢。

如何?手捧竹卷书头扎发带盘头嘴里念念有词身旁是等石桌伸出桃园世外桃花缓缓落下,此处美景何处有?志心中心如神明便若斯飞天也不觉如读书来的轻盈,听他谈国家大事何治何说何学何亲,似以为朦朦欲睡安心睡便可,一切如他所说如果能一张嘴说完所有人睡熟无人高议自己飞上一片寂静又岂不是天下太平?

于丹论语读书心得体会3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上快乐的生活了。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孔子的《论语》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于丹论语读书心得体会4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

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

它是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当成一种技能,以之谋一份职业,为自己谋一份福利。

孔子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就是说,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

在一条小街上,三个裁缝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想招揽最多的客人。

第一个裁缝挂出一块大牌子,上写: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

第二个裁缝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啊,于是做了一块更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想了想,难道我还能写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挂出去,结果这条街上的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

第三个裁缝的牌子写的是什么?上面写道: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

也就是说,他把视线收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但是不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呢?还不是。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于丹论语读书心得体会5

近日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颇有感触,下面简单说说。

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读过她的论语心得,感觉孔子就像是邻家的长者,完全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运用生动地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也喜欢这样的哲理故事,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应用于政治课一些哲学原理的讲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经讲给学生听过的,但是她从另一种视角对故事进行了剖析,让我仿佛从自家的后院发现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惊喜。

在《心得》开篇于丹便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褪去加诸《论语》上的铅华,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这部传世之作的距离。细想一下,可不是嘛。经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华和赞誉,使得后人解读时无形中便处于或仰视或钻牛角尖的心态,无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话又怎么能无偏颇地思考呢?

《论语》的真谛是什么?在于丹看来,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她从宇宙观、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人格修养、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着眼于当下谈了自己的心得。

不过,既是“心得”,便是个人体会,一家之言,有人说好便有说非。虽有人指责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称其为“学术超女”,对现今的文化快餐现象甚为忧虑。但平心而论,能认认真真看下本书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难之时脑中闪现书中片语进而引导自身,惠及他人,实在于己与人是一次不小的收获。即便在一些人看来于丹的《心得》错误百出,却是瑕不掩瑜。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在其诘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准了唯一的释义,而在即便随时间流逝依然能为大众所接受的长久生命力,口口声声说要“传承”,却又束之高阁不容许不同之声的出现,才是对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种曲解。既然所有学术理论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为人所用,又何来俱是以何形式,中国不有句古话么:“真金不怕火来验。”

于丹论语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相关文章:

读于丹论语的个人心得800字5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5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650字5篇

读书心得分享交流会800字5篇

读书心得体会800字左右5篇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800字5篇

最新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00字-关于论语心得体会5篇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范文五篇

读书心得体会900字5篇

小学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范文精选2020【5篇】

5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