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曾国藩传读后心得

| 陈惠21147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有关曾国藩传读书心得体会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2021曾国藩传读后心得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体会1

第一次接触曾国藩。被他的人格魅力大大吸引。

自我认为30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越来越感到时间的珍贵性,总想拿出与20多岁不一样的人生态度,才能不辜负接下来弥足珍贵的而立之年。曾国藩在30岁时立志脱胎换骨,学做圣人。坚持写日记,每日反思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改掉自己性格的不满意的地方,给自己定下每日计划,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学做圣人的路上愈走愈远,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曾国藩。这是他修身的方法,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再就是在创办湘军的时候敢于用人,善于用人;善于用制度去解决别人用道德解决的问题;对待下属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要建立一个有“思想”,有“良心”的军队。这些都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曾国藩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第一个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尚拙”,他认为笨拙好过投机,因为笨拙扎实努力,才可以做到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还有一句话,同样的道理,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再就是他的“挺”经,干什么事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挺住,坚持住,就会有些许进步,再向前突破,就会有不一样的风景。“以做官发财”为耻的信念,更让我觉得他的思想高度非一般人能及。还有他善于总结失败的经验,真正做到了让失败成为财富,这也是我所欠缺的

好了,接下来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了,目标要远大,才不容易被小利益诱惑。在自己满30周岁之际,要立好自己的志向,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以“学做圣人”的姿态,以“每日完成目标并总结反省”的方式,积极地探索余生。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体会2

九月,两会安保加上防范台风“山竹”,生生把所里的同志们忙成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看着大伙“电量红格”的样子,实在不忍心催大家交读书心得。于是只有改变自己“慢品”的阅读习惯,开启外挂模式,用两天的时间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曾国藩传》。下为拙见,汝且阅之,权当杂论。

在我的知识储备中,曾国藩是清末湘军名将。不过与中国传统名将不同,曾先生是认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初用兵时逢战必败,逢败必寻短见,还又都每次都死不成!正当你感叹他烂泥扶不上墙时,突然峰回路转,终于从失败中总结出一套战法,也是唯一的战法。类似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围点打援,但曾先生更绝!战法就两个字:砌墙!也就是说他在城里防御时就砌高墙固守,然后调集援兵内外夹击敌军。如果换他进攻就在敌人的城池处砌更多的墙,一是围困城中之敌,二是阻滞援兵。待敌疲惫,再各个击破!话说做曾先生的敌人也够憋屈的,天天面壁啊!想想自己小时候因顽皮被老师罚面壁思过,我就对太平军将士莫名生起同情之感。

可从《曾国藩传》中,我读到的是曾先生对成功的养成。出兵平乱是为臣的责任,失败自杀是对结果的担当,有将如此,我想兵也不会弱到哪去。至于在失败中学习,那就是他从小起早贪黑苦读养成的习惯,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式。能在战败中总结出太平军长野战、短守城的特点,及时调整战术战,则是学习中的机变。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是战场上的制胜之匙,也是曾先生的为官之道。他善识人也善用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容人!用人不避亲,重用弟弟曾国荃能上阵杀敌,收复南京。能识人用能,启用李鸿章内外斡旋再续晚清数十载寿数。更能容忍左宗棠对其诸多攻讦,隐忍退让,最终成就老左收复新疆,奠定了我大中华的西北版图!

我斗胆借用林语堂先生评价苏东坡的一句评语:曾公,真高士也!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体会3

近日读了由萧一山先生呕心沥血所创作出来的《曾国潘传》后,令我感慨万分,对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刮目相看。此书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同时也概述了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征。除此之外,萧一山先生还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并重点记述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过程,同时还系统客观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历史著作。

那么曾国藩究竟何许人也呢?曾国藩在1811年出生于湖南双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热爱书文,后来只身一人进京赴考,凭自己的才华斩获进士之名并且在京师任职,年仅37岁便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美誉。在我看来,陆游的这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便是对曾国藩一生最好的评价了。本是胸怀大志的一代鸿儒,却因硝烟四起的国土毅然选择了弃笔从戎。当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肆虐华夏大地之时,心怀天下的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战斗中磨炼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终得以崛起,为平定动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样兢兢业业的他却被皇上所猜疑,借口曾国藩汉人身份而将已然许诺的`王位贬成了"毅勇侯",他忠实的将士门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拥戴曾国藩自立为王。熟读史书的曾国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呢?但"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国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内心不准许他作出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权力诱惑之前,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务于当朝圣上,可谓是无愧于国家了。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体会4

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体会5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兴趣。


2021曾国藩传读后心得相关文章:

2021红与黑研读心得范文5篇

55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