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冬残奥会精神心得体会十篇

| 秋平0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 2022冬残奥会精神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2冬残奥会精神心得体会十篇

2022冬残奥会精神心得体会1

本届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和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样,简约而精彩,温暖而感人。其中有一个环节是火炬手李瑞点燃火炬的那一刻,看过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观众当时都为李瑞捏了一把汗,因为他为在触摸大雪花的中央位置点燃主火炬所经历的时间显然超出预期,以至于现场有人喊出”加油“为他打气,并且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最终李瑞还是把主火炬稳稳的插入指定位置,点燃主火炬。对于普通人,这显然是非常容易完成的动作,但对于只能用手来触摸感知方位空间的完全没有光感的盲人,这项任务并不简单。另外,在开幕式护送国旗到升旗台环节中有一名穿戴假肢的护旗员也特别引人注目,虽然到现在为止我还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但在护送国旗的这段路程上,他的步伐异常坚定矫健,看起来与常人无异,可以想见他一定付出过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我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他的武侠小说有个特点,就是里面有很多武林高手甚至主人公都是残疾人士,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江南七怪的老大柯镇恶、以九阴白骨爪名扬天下的梅超风、《倚天屠龙记》中的金毛狮王谢逊、还有《神雕侠侣》中的主人公独臂大侠杨过。这些人物在小说里都是武林高手,他们拥有比普通人更高强的武功,特别是杨过的黯然销魂掌更是独步天下,感觉身体残疾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不便,反而令他们能力更加突出。我曾经也会幻想自己看不见的时候是不是也能正常生活,在家独处时我甚至还尝试过蒙上双眼在家走一圈,但对于我最为熟悉的地方,只要蒙上眼睛我还是会到处碰壁,根本无法行动,更别谈生活工作了。可见小说毕竟是小说,真实世界的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无疑会付出更多的辛劳。所以对于自强自立的残疾人士我一直是抱有同情心且十分敬佩的。对于歧视残疾人士的行为和个人,我也一向是反对和鄙视的。先不论歧视行为对于残疾人的伤害,谁又能保证普通人自己就能平安一生而不会遭遇变故?

因为这次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缘故,我还特地查阅了相关资料才知道原来残疾人占世界人口的10%-15%,这其实是不小的比例。残疾人在中国大概占6.34%,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我国残疾人的绝对数量也是相当多的。在我看来残疾人士只是某些功能受限的人群,当今世界科技不断发展,残疾人穿戴相匹配的科技产品后完全可以弥补生理功能的缺陷,生活工作不仅与普通人无异,甚至还更为优秀,也同样可以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我相信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残疾人与普通人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他们就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大家一起学习、生活与工作,一起向未来,共享人类发展成果。我想这也是举办残奥会的目的之一,因为残疾人也同样能享受精彩人生,也祝愿我国冬残奥会健儿在比赛中努力拼搏,为祖国争光,为世界添彩!

2022冬残奥会精神心得体会2

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中央,几名视力障碍的孩子拿着画笔,泼洒出热烈鲜艳的颜色和可爱的笑脸。他们稚拙的作品被叠印到鸟巢现场巨大的“画布”中,90名舞者翩翩起舞,把颜色尽情挥洒到天地间,最后,呈现出2022冬残奥会圣火雪花的图案,伴随《冬奥之花多美丽》的音乐,圣火缓缓升起在鸟巢上空....

据记者了解,这个环节拥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冬残奥圆舞曲》,它的创意来自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的建议。

而这些演员中,约有一半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听障舞者。

“开口说话”的舞蹈鞋

为了这朵绽放的雪花,舞者们已经排练了三个多月。

11月30日至1月2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驻地进行前期训练;1月3日至1月22日,前往大兴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进行封闭集中排练;1月23日转场到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下称“体管中心”),进入模拟场地排练阶段,这也意味着,进入了高强度的训练阶段。

这期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30位聋人演员还承担了央视春晚和北京春晚的演出任务。

时间拉回到2月13日凌晨1点,距离冬残奥开幕还有19天,位于顺义体管中心的场地依然灯火通明,临时搭建的十米高台上,编导裴云用麦克不断喊着指令,演员们在手语老师帮助下调整着自己的位置。

面对这样高强度的排练,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舞蹈一队的聋人演员魏菁阳习以为常,她打着手语告诉记者:“我们通常是早上9点排练到晚上11点,如果是在这个模拟场地排练就会排练得晚些。然后,每天工作人员会在群里发各个节目第二天的排练时间和场地。”

记者注意到,提及《冬残奥圆舞曲》的结束时间,她们的言谈中总是会出现“拉晚”两个字。

“拉晚就是没有点儿,直到完成当天的排练任务,最晚一次是到两点。”一天的排练,魏菁阳已经很疲惫,匆匆喝口水,又回到了排练场上。

模拟场地是三个训练场馆中最大也是最冷的一个,演员都穿着厚厚的长羽绒服,舞蹈中有很多翻滚动作,需要演员躺在地上去完成,一晚练下来,地面已被擦的干干净净。更让人心疼的是,长时间排练下来,大部分演员的舞蹈鞋都磨破了。

“你可以看看刘巧的舞蹈鞋。”艺术团三队演员徐可心捂住自己的脚趾头调皮地说,舞蹈三队演员刘巧的舞蹈鞋已经可以开口“说话”了。

据记者了解,其实,艺术团新买的舞蹈鞋早早就到了基地,但没有人去换新鞋,不是不喜欢,而是磨损得太快,这样可以节省一些。

“这是我们的战绩,我们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演员们纷纷秀出了自己的战绩,而同样被她们视为战绩的还有腿上、胳膊上、腰上的淤青。

魏菁阳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我们刚开始练,身上被椅子硌的到处是淤青,感觉身体都不是自己的,睡觉都能疼醒。”

记者了解获悉,《冬残奥圆舞曲》需要演员通过旋转椅子完成舞蹈动作,椅子和人如何协调一致,如何控制好旋转,就成了舞蹈的关键,也是训练难度最大的地方,这需要长时间不断地练习和磨合,才能形成人椅一体。艰苦的训练,身体的疼痛,也有演员为此流泪,但最后大家都坚持了下来,没有一个人退出。

“为了祖国、为了冬残奥的信念,大家互相打气,让大家都坚持了下来。”魏菁阳坚定地说。

让平凡生命极致绽放

在舞蹈情境上,《冬残奥圆舞曲》立足于雪花纷飞的冬季背景,采用了三段式结构:开篇描绘银装素裹、洁白无瑕的冰雪世界;中段雪花漫天飞舞,尽抒随境而舞、随心而歌的坚韧信念;末尾徜徉于充满生机的未来,呼唤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为了首次在残奥会上的亮相,除了演员外,幕后的很多工作人员同样演绎着“呼唤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场景。

谈起《冬残奥圆舞曲》,编导李文倩非常兴奋地拉着记者一路小跑去欣赏她们用一根根牙签摆出的各式各样的雪花造型,每根牙签就代表了一名演员,“我们这个舞蹈俯瞰才是最好看的,只有在裴导那个位置才能看到整个雪花的造型,并单单就这个节目的雪花造型,我们就曾想了100组。”

手语指挥刘倩是艺术团的化妆师,团里两个舞蹈老师都被借调导演组了,她临危受命担起了手语指挥的角色。

据记者了解,她同时也是两个女孩的妈妈,“我回去要用这些照片教育我的孩子,演员穿着这么厚的衣服,在这么冷的场地排练,多艰苦,她们只看到了电视上光鲜的一面。”

看着演员训练的照片,已经两个月没回去看孩子的刘倩,心里还惦记着回去怎么教育孩子。谈起演员训练,刘倩也是感慨万千,“艺术团的精神在这些演员中传承了,魏菁阳、祝悦她们不管训练多苦多累,都咬牙坚持。”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是艺术团一代代演职员保持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在她们中传承。

作为编导之一的李文倩,同样借调于艺术团。她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爱人是位外交官,长期驻外,两个年幼的儿子只能扔给父母照顾。提起孩子,在演员面前表现格外坚强的李文倩还是没能忍住眼泪,“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妈妈,对孩子充满愧疚,忙完活动,就想好好陪陪他们。”

据记者了解,《冬残奥圆舞曲》的中心思想是同心圆,它有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寓意,包含着人和人的团结、友爱、携手向前,这个中国最古老、最质朴的情感。如今,这些舞者和幕后的英雄们,在舞台上,准确诠释了“以生命的绽放”的主题,舞台下,她们自强不息、突破自我,展现了残疾人对“更美好的生活、更包容的世界”的不懈追求。

此外,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带领数十名残疾人表演者用手语“唱”国歌……她们以温暖而充满力量的演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残疾人的风采,向残奥精神致敬。

2022冬残奥会精神心得体会3

3月4日,2022北京冬残奥会在鸟巢盛大开幕,再次上演中国人的浪漫。如果奥运会选出的是人类最巅峰的身体,那么残奥会决出的就是人类最不屈的灵魂。奥林匹克向残疾人敞开平等的大门,让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竞技的赛场,更有着呵护生命的要义。下面我们一起回顾北京冬残奥会上温暖与感动的瞬间。

1、残疾人合唱团齐声唱响我和我的祖国

在迎国旗入场环节,现场的残疾人合唱团和两侧的24名青年学生,以无伴奏的方式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共同唱出对祖国的热爱。

2、手语唱响国歌

开幕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伴随着庄严的国歌,现场的听力残疾人,用手语深情地唱着国歌,表达着自己的爱国之情。

3、冰壶倒计时

在倒计时环节,轮椅运动员将冰壶推出的那一刻,倒计时数字10至1在赛道上亮起,到冰壶正中大本营时,倒计时刚好结束。冰壶倒计时充满了科技感和梦幻感。

4、手手相传的残奥会会徽

在残奥会徽展示环节,两个孩子在一位盲人的手心画出了残奥会会徽,这枚小小的会徽手手相传,场上所有的人手中都有了残奥会徽。手手相传的残奥会徽也把残奥精神和希望传递出去。

5、盲人运动员点燃主火炬

主火炬台由我国盲人运动员李端、残奥会4枚金牌获得者点燃。在摸索中,在全场的加油声中,李端成功将火炬嵌入主火炬台。北京冬残奥会和北京冬奥会主火炬点燃的方式完全一样,也体现了真正的平等。

2022冬残奥会精神心得体会4

罕见的紫色烟花从国家体育场腾空而上,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朋友在冬残奥会的感召下汇聚在一起,共享这一充满希望、拼搏精神、自强风采和团结友谊的残疾人冰雪盛会。象征包容性的紫色是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去年新发布的标识颜色,代表占全球人口15%的残疾群体不再被边缘化。

昨晚8时,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这场展现残疾人生命绽放的动人时刻的演出背后,有不少让人动容的幕后故事。

雪花少女

本次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唯一一个正式的文艺表演环节是《冬残奥圆舞曲》。90名演员身着雪白的服装,跟随圆舞曲的音乐,在鸟巢幻化成一朵朵闪亮的雪花,舞动出流动的冰雪世界。在手语老师和残疾人舞者的共同表演中,残奥会开幕式延续冬奥会,讲述新的雪花的故事。

场地周围有13朵“雪花”,是手语指挥。如果没有解说,没人知道场上有一半演员是听障人士。

在这个表演中,健全人和残疾人形成了一种默契。演出中有低头的动作,健全人会用呼吸或是神态提醒听障人士。看到喘息的动作,残疾人就知道下一个动作该起了。

天衣无缝般的演出来自之前无数次的练习,《圆舞曲》需要演员通过旋转椅子完成舞蹈动作,椅子和人如何协调一致,就成了舞蹈的关键。腿上、胳膊上、腰上到处都是淤青,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独舞、领舞演员魏菁阳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介绍,“我们刚开始练,身上被椅子硌的到处是淤青,感觉身体都不是自己的,睡觉都能疼醒。”艰苦的训练,身体的疼痛,长时间不断的练习和磨合,最终形成人椅一体。

“她们又来擦地板了,鞋都磨破了。”这是之前排练时,排练场工作人员最经常出现的评论。从早上9时一直排练到半夜,两个多月的排练下来,大部分演员的舞蹈鞋都磨破了,她们会用黄色胶布把自己的红色棉舞鞋缠住继续排练。而地板也在女孩们一次次的翻滚伏地之中,被擦得光滑可鉴。

“残健融合,彼此没有差异,都是舞者的身份,来一起完成这个作品。”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导演沈晨透露,“在这儿可以看到更加美丽,更加璀璨,更加不同于以往的一种方式。这朵雪花寓意着每一个残疾人心目当中最纯洁、最唯美的那份生命绽放”。

手语国歌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鸟巢奏响,国旗缓缓升起。旗杆旁,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带领艺术团、北京联合大学等45名听障演员用手语“唱”国歌——虽无声,但意浓。

手语唱国歌,这是残奥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能够站在这个舞台,用手语唱国歌,就是国家关心、关爱残疾人的生动体现。”在排练的时候,邰丽华尤其注重细节的把控。“前进”手势的方向,“不愿”转头的幅度,邰丽华一遍一遍带着演员练习,纠正动作和表情。在她看来,表演者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代表了残疾人的形象。

方案最初只有北京联大的女大学生,几次彩排下来,邰丽华感觉缺点阳刚之气。邰丽华向导演组建议增加了艺术团的12名听障男演员。建议很快被采纳,国旗下男子的阳刚和女子的柔美相得益彰,整齐划一的动作,坚定的情感再次感动了观众。

用手语奏唱国歌,其中不仅有残疾人代表,还有健全人。残健融合之中,既体现了残奥精神,更是“平等、参与、共享”理念的体现,“我们也能大胆地把对祖国的这份热爱表达出来,也向世界传递一种精神力量。”邰丽华自信地说。

昨晚的冬残奥开幕式始于一盏鲜红的灯笼,一名视障女孩得到了一盏红灯笼,她爱惜地抱住灯笼,胸口那抹暖意变幻成了本次北京冬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踩着“冰刀”滑进鸟巢,雪容融的到来也让这初春的夜晚多了几分暖意。

暖意,是被自强不息的故事打动。

改变始于体育。冬残奥会是残疾人展示自我的大舞台,直面生活挑战、为梦想而拼搏,他们的精神意志令人敬佩、鼓舞人心。绽放出生命之花,不断迸发出向上的力量,他们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

暖心的,不仅仅是红灿灿的灯笼。更是在李端点火遇挫时,鸟巢中响起的洪亮的“加油”声。

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整场开幕式都洋溢在一种温暖的情感当中。通过舞台上的演员,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普通残疾人感人肺腑的故事。以残疾人表演者为主要角色,更能体现包容的社会。北京冬残奥会将进一步增进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了解,助力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助力建设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

就如同雪容融的名字所寓意的,容融,代表着包容、融合,体现了通过残奥运动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残健融合,以“有爱”创造“无碍”,北京冬残奥会将为世界点亮人文关怀的光芒,带来一个打破隔阂、包容彼此的宝贵契机。

2022冬残奥会精神心得体会5

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盛装开幕,泉籍著名艺术家蔡国强担任此次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视觉艺术总设计和焰火总设计,开幕式上独特的焰火表演给世界各地的嘉宾和奥运健儿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朵雪花、笑脸、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会徽……此次开幕式焰火表演纯洁、温暖、多彩。“此次焰火表演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的爱与尊重,不仅燃放出世界语言笑脸,还充分运用了紫色烟花,通过漫天的焰火表演体现对占全球人口15%的残疾人群体的尊重。”蔡国强说,紫色是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去年新发布的标识颜色,代表残疾人群体不再被边缘化,他们并不“特别”,也能从事多彩职业,探索生命的各种可能。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脚印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迎客松”和“天下一家”,此次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的焰火表演同样精彩。蔡国强表示,根据国内外形势,加上疫情原因,此次焰火表演整体创意选择了这样一个更简约、更简单的主题,延续北京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原则。

2022冬残奥会精神心得体会6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盲人火炬手李端用双手感触“大雪花”位置,几次尝试后成功点燃冬残奥会主火炬。那一刻,全场观众掌声雷动,也让我们对拼搏有了更深的体会。

两天来,中国队在本届冬残奥会上,已夺得6金4银6铜,创造了历史最佳成绩。胜利的喜悦背后,是运动员们异于常人的努力和坚持。年复一年艰苦训练,一次次的跌倒,一次次的伤痛,都浇灭不了心中的热爱与执着,正是无数个日夜的不屈与顽强,让他们在奥运舞台上破茧成蝶、尽情绽放,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动人风采。

这是挑战命运的最强音。每一个走上赛场的运动员,都是战胜命运的英雄。他们不惧挑战、不畏超越,从黑暗与痛苦中走过,在困境中直面风暴;他们不服输、不低头,与坚强和勇敢为伴,向着心中的梦想前进。他们完美阐释了勇攀高峰的顽强意志,也充分展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激励着每一个人,也鞭策着我们直面困难、勇毅前行,以百折不挠的昂扬斗志,在人生的征程上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更大价值。

生命之火蓬勃热烈,拼搏精神生生不息。北京冬残奥会,为我们注入了不懈奋斗的强大力量。

2022冬残奥会精神心得体会7

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冬残奥圆舞曲》表演中,包括失聪女孩魏菁阳在内的90名舞者,用动人的舞蹈艺术将一片雪花的故事娓娓道来。

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沈晨这样解读《冬残奥圆舞曲》:“在我们的认知里,自然界每一片雪花都是无声的,但是它落在地上,就在改变着世界,就是有声的。我们的听障舞者,他们用舞蹈艺术奏响无声的交响,创造出最灿烂的、带有生命质感的美丽瞬间。”

对于魏菁阳来说,舞蹈改变了她的人生。

这是她第三次参加残奥会的演出,此前她曾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参与《永不跳停的舞步》的舞蹈演出,在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闭幕式上参与了“北京8分钟”的舞蹈演出。

魏菁阳1岁时发烧导致耳聋,从小就对声音没有任何概念。2005年春节和父母一起收看央视春晚时,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给小菁阳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她的心中升腾起一个小小的梦想。12岁时,魏菁阳如愿加入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通过舞蹈,她更能够感觉到生活当中的美妙与温暖。

谈及再一次参加残奥会演出的感受,魏菁阳表示:“从2008年北京残奥会到现在,十多年时间过去,我们的国家以及每一个人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不仅仅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在这么多年的变化里面,我看到国家的残疾人事业越来越好,残疾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这一次参加的文艺表演与以往两次也有很大不同,这一次我们与健全人共同演出,这种融合的形式让我感觉到特别温暖。”魏菁阳说。

《冬残奥圆舞曲》的编曲拍子碎、舞蹈动作的流动性也比较大,对于听障舞者来说,要把每一个动作和音乐严丝合缝地卡准是十分困难的。与此同时,舞者之间也要形成很好的默契才能有好的演出效果。

如何让健全人与残疾人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魏菁阳认为这并没有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手语老师们充当了她们和健全人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许多健全舞者也会利用课余时间来和她们学习手语,让彼此的交流更加顺畅、更加亲近。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排练,她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默契,“在表演过程中,我也能感受到健全人传递的节奏信息,比如在表演过程中,健全人一个呼吸或一个神态,我们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动了。”

正因如此,才有了最终90个人跳成1个人一样的完美效果。

2022冬残奥会精神心得体会8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如期而至。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聚焦残疾人体育健儿在冬残奥会上的精彩亮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中国将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举办北京冬残奥会,为残疾人事业昂首奋进现代化新征程增添了信心和动力,对于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和全面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出了北京冬残奥会的深远意义,给残疾人运动员和残疾人体育工作者以极大鼓舞,为推动新时代残疾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6年多来,在“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引领下,北京冬残奥会和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圆满落下帷幕,冬残奥会时间随即开启。十几天时间里,各项转换工作迅速、有序进行。场馆中增设了无障碍标志和坡道,设置假肢与轮椅维修中心,媒体看台为残疾记者设置了无障碍坡道,餐厅重新规划,降低了手部消毒区的位置,无障碍座位和卫生间改造完成……中国向来言必信、行必果,我们有信心兑现“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承诺,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残奥盛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冬残奥会是残疾人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残疾人运动员,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坚强地为实现人生梦想而拼搏,他们的精神意志令人敬佩、鼓舞人心。残奥会为各国搭建起了友谊的桥梁,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示“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他们不仅是战胜自我的强者,更是传递友好的使者。北京冬残奥会必将进一步增进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了解,助力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助力建设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全国8500万残疾人是我们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得到了更好实现,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充分体现出中国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本届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将参加全部6个大项73个小项的角逐。其中,85人为首次参加冬残奥会,全部运动员为业余选手。广大残疾人正通过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绽放出生命之花,不断迸发出向上的力量。这种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一个勇敢、坚定的追梦人都了不起。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让更多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借北京冬残奥会的东风,让我们奏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人乐章,一起向未来!

2022冬残奥会精神心得体会9

冬残奥会首个比赛日,张家口赛区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一天之内进行了6个小项的比赛,中国冬季两项队将2金1银2铜收入囊中。在北京冬残奥会之前,中国队从未在雪上项目中登上领奖台,如今比赛第一日就收获颇丰,运动员们纷纷感叹“太激动了,没想到自己能取得这个成绩”。

在赛前对自己的成绩定位稍有“偏差”,是因为运动员们近两年鲜有机会参与国际大赛,不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一直在国内训练,没法与国外选手比较衡量,每个场地的线路、天气状况也都不同。”当日获得女子6公里短距离站姿组冠军的郭雨洁说,“我们就像黑灯瞎火摸东西似地那么练,能做的就是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虽然没有对手可以参照,但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从来没有停过。“梦想照进了现实。”获得男子6公里短距离坐姿组金牌的刘子旭在赛后说道。刘子旭获得的这枚金牌也是冬残奥会中国冬季两项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比赛中,他拼尽全力滑行,在接近终点时几乎体能耗尽,险些摔倒,让现场所有人都为他捏了把汗,但他顽强地稳住了身体。

冬季两项中,越野滑雪是基础,射击是关键,刘子旭在比赛中凭借两轮射击10发全中的成绩,稳稳将金牌拿下。其实,在之前的官方训练中他的射击表现并不理想,“可能与当时场地风比较大有关系,但我及时调整了心态,今天做到了全中。”刘子旭说,“苦练了这些年,就为了今天,总想着能快点,再快一点。”他的队友刘梦涛也发挥得十分稳定,以19分33秒3的成绩为中国队收获一枚铜牌。“最想把‘金容融’送给自己。”刘梦涛赛后笑着说,这枚奖牌也是他几年来在雪上奋斗回馈自己最好的礼物。

2001年出生的小将单怡霖在女子6公里短距离坐姿组的比赛中为中国队拼下一枚银牌,“没想到我真的做到了站上领奖台。”单怡霖赛后说,“滑行还是有欠缺,自己一直在滑行方面努力提高。”她的队友王诗瑀在比赛中的发挥也不错,获得了第四名。

当天一共进行了6个组别的比赛,在视障组一共有4名运动员与他们的领滑员一起参加了比赛。视障组中国队首次在冬残奥会中参赛,女子组比赛中,王跃和杨倩茹获得第四名和第五名。在男子组中,余爽和党鹤松分获第四名和第八名。比赛中,余爽一度占据领先位置,直到5公里时才逐渐落后。“今天发挥了我的实力,但也有些一点遗憾,离奖牌就差一点点。”余爽说。

2022冬残奥会精神心得体会10

在6日举行的北京冬残奥会“无障碍环境建设”主题发布会上,国际残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和北京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场馆和设施的无障碍建设,以及从场馆到城市的连续无障碍环境。

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专家伊莱亚娜·罗德里格斯举例说,在往届冬残奥会中,残奥高山滑雪赛场的无障碍往往最具挑战性。而她认为,北京冬残奥会的高山滑雪赛场是非常令人赞叹的。“比如媒体流线,即便使用轮椅,记者们在混合采访区也会感觉非常安全,这里的混采区是我见过的最无障碍的。”

罗德里格斯还说,举办冬残奥会,除了硬件的无障碍,另一个重要遗产就是文化和观念的无障碍。“让残疾人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在这方面)北京无疑给下一届冬残奥会的东道主设立了标杆。”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介绍说,他们根据残奥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和实际需求,来确保设施和通行的无障碍。比如雪上场馆设置了无障碍打蜡房和缆车系统,运动员所到之处均消除细微高差,增设防滑安全措施。场馆内设置醒目简洁易懂的无障碍引导标识,以及标准的轮椅假肢维修间。

北京市残联副主席郭旭升说,他们有一支由老年人、残疾人和专家组成的2000人的无障碍体验队伍,前往冬奥场馆和社会各方面进行体验,其中冬奥场馆的体验超过1万人次。他表示,北京市借冬奥筹办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无障碍发展。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表示,观看冬残奥会,她“深深感动、特别震撼”。“这些难以想象的体育成就,通过残疾人运动员们的努力和意志变成现实,他们不仅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都是巨大的鼓舞。我们新闻发言人和各位媒体朋友一起喊你看比赛!疫情影响不一定都在现场,但是在电视屏幕前、在多屏全媒体上,让我们都来看比赛——感受冬残奥、一起被激励!”她说。

2022冬残奥会精神心得体会十篇相关文章:

2022冬残奥会精神心得体会5篇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十篇

2022北京冬残奥会心得体会及感言(七篇)

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心得感悟5篇

2022冬残奥会观后感感受5篇

2022冬残奥会个人观后感5篇

2022冬残奥会闭幕式心得体会5篇

观看2022北京冬残奥会个人感言(五篇)

北京冬残奥会心得体会启迪(5篇精选)

冬残奥会开幕式2022观后感5篇

13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