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育儿心得文章5篇

| 丽丽21147

  很多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通常只会哭闹、喊叫、打人,这跟他们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就像说话一样,表达情绪也是需要学习的。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育儿心得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育儿心得分享1

  气定神闲的父母,孩子人生路上才能走稳走远

  那天听育儿课,老师讲了一句话对我印象深刻。她说:孩子在很多时候其实不太听得懂我们大人说什么,他们只知道一样东西,那就是你的情绪。

  记得法国作家伊莎贝尔有一本关于情绪的书,书中有一幅漫画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漫画画的是一个女人对着一株盆栽发怒...

  配文是:瞧瞧,我一门心思照料你,可你就这样报答我!又掉叶子,又乱长杂草!我不会再给你施肥,你也别想再享受阳光。你就待在台阶底下,好好反省反省,让你看看这个家到底谁说了算!

  这个对着盆栽发怒的女人,像不像咱们情绪狂暴时候的家长朋友们?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对一盆植物发怒,即使自己用尽了心力照顾,植物长得不好我们还是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会“倾听”植物的声音,去了解植物的“态度”,去反思自己是水给多了还是少了?光照强了还是弱了?

  养育一个孩子,远远比养育一盆花草更为精细复杂,却有很多养育者忘记了给孩子同样多的倾听和耐心,甚至固执地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在故意和自己作对,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绝对不能惯着TA、顺着TA。

  但有时候一场家庭大战的导火索,往往却是要不要穿厚袜子、穿哪双鞋子、该不该多吃一口冰淇淋、能不能再晚几分钟睡觉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大人控制不住脾气的结果一般是,孩子不高兴,大人也不高兴。孩子认为大人都是大独裁者,根本不尊重他的意见和看法。大人认为孩子都是小独裁者,根本看不到自己的苦心和付出。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多了,也就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隔阂和家庭关系的冷漠。

  作为父母,我们只有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照顾好孩子,在责备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之前,先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自律、自制、处变不惊和为他人着想。在非原则问题上,多控制一点点自己的情绪,多给孩子一点点自由的空间。在这些小事上,你放过了孩子,其实也是在情绪上,帮助了自己。

  大量的调查表明,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更具幸福感以及安全感。

  年少时碰到过一个男孩子,曾经一块去上兴趣班。他坐在我的身后,每天都高高兴兴的样子,会偷偷拉我的辫子;下课的时候,拿走我的笔满世界地跑,大声地说“你来追我啊”;塞乱七八糟的纸条给我,上面画着“猪”和“熊”,旁边写着我的名字。

  我不喜欢他,因为他不给面子地四处闹,闹得整个班级都知道我叫“猪”。

  这个每次都在我面前笑得满地打滚的男孩子,有一天,突然间就消失了。两个星期后,他回到我身后,就不说话了。

  他沉默得亦如一个战士,每个下课都安安静静地看书,上课也不会再扯我的辫子。他偶尔眼睛红红的,趴在桌上。

  我也是小心翼翼问他,他才说起,他说,父母在闹离婚,他已经根本没办法回家了。

  那一年,我们都十三四岁。我第一次陪他走在回家的路上,他说,他特别想自杀。“他们两个人以前不是这样的。一起感悟人生现在,总是吵架,吵完架,他们都生气。母亲会冲进我的房间,不停地给我挑刺,我坐得不行,就打我的背,我头离书本近,就不停打我的头;她出去之后,就是我的父亲进来了,父亲很沉默地坐着,他坐在身后的时候,我不敢发出任何声响,他是一个情绪很差的人。”

  十三四岁的人懂得什么,他也没有机会刨根问底,而他看到的父母,就是一对整天对他大吼大叫的父母,以及一个惴惴不安的自己。

  和此种情况不同的一个故事。我幼年的一个邻居,父母也离婚了。但她的情绪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我几乎是见证她从双亲变成单亲孩子的。

  她的父母情绪离婚像是分手,不动声色,也不在孩子的面前吵架。孩子跟了母亲,父亲整理了很多衣物,是母亲帮他整理的,走的时候,还互相说着保重。这之后呢,每周他的父亲都会来看望他们,偶尔还单独带着她出去玩。

  这个孩子,情绪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每天还是高高兴兴地上学、放学,和我玩很多的游戏。

  父母情绪稳定,有时比父母恩爱更加重要。

  父母恩爱,有时更多牵扯到父母双方的独立性,我们不能因为谁的存在而绑架了谁的感情,父母不应该被孩子绑架,孩子也不能被父母绑架;而父母情绪稳定却是一种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力,那是一种和教养和气场相关的事,你当下的情绪多稳定,孩子长大后的情绪,就有多稳定。

  我大学的时候,去少儿培训中心上过课。

  我发现,那些父母性格温和,情绪平和的孩子身上,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抗挫折能力也更好,礼貌和教养一个不缺,看待世界也更宽容。而那些父母性格强势,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大吼大叫的孩子,总是更容易走极端,以及缺乏一种对世界最起码的安全感。

  为什么?

  因为父母手上如果时刻提刀,他们就会有更多地对于刀的恐惧,而这个刀就是父母的坏情绪。

  我始终觉得,父母情绪稳定,是第一位的。

  身为父母总是容易焦虑,焦虑到自己都忍不住对自己咆哮。可是,孩子成长所有的线索都可以追溯到童年。

  因为父母是孩子接触到的最直观的人际影像,他们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交设定的来源往往来自于自己父母。

  不要让你的情绪,磨灭孩子通往美好世界的梦想。

  为人父母,情绪稳定而乐观,才能让她在最初狭小的世界里,慢慢对自己进行构造。外面的世界很残酷,我们就温暖一些,给她偶尔避避风雨,也有点阳光,来日给个拥抱,让她走得更快也更稳。

  父母给孩子的气定神闲,会让孩子更有机会,也更从容,更无所顾虑地去走向外面的世界。孩子长大后,对人间琐事更宽容,也更有幸福感

  育儿心得分享2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三件礼物

  第一件礼物是阅读

  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差异,但塑造智力的空间也很大。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阅读量呈正比:阅读可拓宽见识,让人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识。任何一部书,只要是一本好书,往往都充满真善美的情怀,其核心价值观也是正面的。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生活。倾听了众多的智慧,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其思想会更成熟,人生境界会更美好。

  当然,阅读的功能不可能够强大到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阅读虽然非常重要,但还需要其它要素来配合。

  第二件礼物是自由

  给孩子自由,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加指责,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自由的同义不是放纵,而是选择力和判断力。那些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们更清楚行为的界线在什么地方。

  成人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态,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具有何等价值,才能把“自由”这个无价之宝送给孩子

  第三件礼物是身教

  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古人说得多好,“言传不如身教”。为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

  无论都市或乡村,贫穷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亲自做出良好的表率——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财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的馈赠

  育儿心得分享3

  父母爱孩子最容易忽视的地方

  现在许多小孩一生下来,就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其结果却可能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有些孩子被喂食到了两三岁甚至更大,小手缺乏拿汤匙、筷子的练习。

  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一个好的教育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说要注意适度教育,还有就是教育孩子的自理能力等等。都是家长需要了解的地方。

  一、过度照顾

  现在许多小孩一生下来,就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其结果却可能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有些孩子被喂食到了两三岁甚至更大,小手缺乏拿汤匙、筷子的练习,会导致手部肌肉的发展问题,上了小学可能连写字都会很困难。因为怕孩子噎到,所以一直给孩子喂食柔软的食物,会让孩子没法发展咀嚼能力,甚至没办法正确发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热、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负,处处保护的结果,反而是在伤害孩子。

  二、说教太多、身教太少

  许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书,自己却在看电视。要求小孩要有礼貌,自己却一天到晚对孩子破口大骂。当父母言行不一的时候,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反感。如果希望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就该尽量陪着他读书。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礼貌,表现出你对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只关心学业,忽视其他生活能力

  现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对孩子的投资全都放在成绩上。但学校只能给孩子颁发毕业证书,却不能给孩子就业保证书。拿到高学历、好成绩,并不是竞争的结束,而离开学校才是竞争真正的开始。父母除了在乎孩子外在的分数、学历、学校之外,对于孩子内在的美德、快乐和健康等,更需要关心。

  四、用“买”来满足孩子

  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消费社会,只要掏出口袋里的钱,就能买到各式各样的东西。父母买给孩子的东西不断增加,却不见得能增加孩子的快乐。现代人只有消费,除了买,还是买,孩子除了得到那买来的东西之外,却失落了许多学习和成长。

  五、完美主义

  有研究表明,许多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孩子,往往都是父母造成的,他们被父母的要求与期望逼得喘不过气,最后只好宣布放弃。父母应该给孩子一条活路,也给孩子一条退路,如果孩子没有办法考上第一志愿,他还应该有一条退路,退一步海阔天空也不一定。

  六、害怕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结束无忧无虑的童年,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孩子的成长就像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当孩子的身心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识或技能的阶段时,提早学习往往没有效果,甚至伤害孩子的心智。

  七、负面的言语太多

  “你不要……”、“你不可以……”、“为什么你总不听我的话……”等等。负面的词语太多,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防卫机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纠正他的缺点,他的大脑会渐渐形成一种反应,一看到你就紧张、害怕、甚至产生敌意。负面言语会压抑孩子的天赋,而正面的欣赏和鼓励会让孩子表现得更好

  育儿心得分享4

  林徽因与陆小曼 富养女儿的两个典范

  林徽因与陆小曼,两个典型按照当下“富养女儿”的标准培养出来的民国闺秀。可是纵观两人的一生,或许林徽因更符合我们今天“富养女儿”的期待。

  找到自己一生的志趣

  林陆二人,从小就接受着当时最优质、最丰富,且是中西结合式的教育;从后来看,俩人在诗歌、外文、绘画、钢琴上的造诣,也是各有见长。那么她们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教育的目的和境界不同。

  陆小曼的教育,是那个年代里典型的“淑女名媛式教育”,家有名媛,是豪门之家的“象征”和“荣耀”,甚至可能通过她们在社交场合的周旋,带给家族更深的权利结合和社会影响。所以那个年代里,打造名媛带着一些功利和虚荣色彩,即是为学而学、附庸风雅。

  而林徽因则不同。其父林长民好结文人雅士、工诗文墨法,他培养女儿,也是有意朝着学者的方向,而非名媛而去。林徽因在16岁那年随父游历欧洲,正是吻合了今天“读更多的书、走更远的路,以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的富养女儿观念。她在“放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建筑形象和设计艺术大开眼界,由此成了她一生的志向和兴趣所在。教育的最高境界正是为了获得一份真正的志趣。

  懂得装扮和用心体会

  民国的名媛们,在置衣打扮上也绝对不遗余力。陆小曼爱漂亮的衣服,穿着华服忙着赶场、听戏、打麻将。她有十口镶金大衣箱,昂贵的裘皮大衣挂满大橱。林徽因也是个极其爱美之人。质量上好、做工精细的旗袍,穿在她均匀高挑的身上,别有一番韵味。

  女人对美丽有追求,这事本身应点赞。但品味不是时尚骄奢,而是懂得通过更高的审美情趣,去选择与自己真正相宜的东西。美人与美物,本是相得益彰,而不是为其所累。

  和有思想的人在一起

  说起林徽因的圈子,不难想起那闻名遐迩的“太太的客厅”,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林太太的客厅,俨然是京城最有名的文化沙龙。

  同一时期在上海,以陆小曼为中心,也有一个“太太的客厅”。陆太太的客厅,往来的则是富贵公子和社交名媛,她们有钱有闲,享受着跳舞、打牌、听戏带来的欢愉,这样的圈子,带给陆小曼的是麻木萎靡和纸醉金迷。

  圈子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潜移默化有多重要?看看林徽因和陆小曼就知道。真正有营养的圈子,不是要多富贵,而是和有思想的人在一起。

  拥有大爱

  今天,我们富养女孩所期待的真正高贵,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是像花蕾一样把自己严严地包裹起来,和那些臭小子保持距离,永远尊重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如果说离婚、堕胎、吸大烟,将本来万般美好的陆小曼,一步步推入万丈深渊。那么这背后的根源,是她对自我身体的保护和重视不够。而相较之下,林徽因确实要做得好的多。

  她在豆蔻年华之时,遇到徐志摩的猛烈追求,没有一味的跟着感觉走,而是先与父亲沟通商量,懂得自重与自爱;后来她在老北京的建筑保护和战火纷飞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巾帼不让须眉,勇敢、坚决和满腔热爱,可视为心中有大爱。

  我们所希望的富养和高贵,不正是懂得身体的自尊自爱,在精神境界却又博大而宽怀吗?

  育儿心得分享5

  不健康亲子关系到底对孩子有多大影响?

  不少家庭认为亲子关系不是越亲密越好吗?在孩子年幼时确实是这样,但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终极目标却是“放手”。

  家庭教育肯定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长没必要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有的妈妈认为,孩子上了学,自己就不用这么累了,很多东西老师可以教他。不是的,孩子的某方面功能必须在家庭中才能完成,否则,孩子步入到社会后,会产生社会化的功能不良。

  在亲子教育中,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实现从婴儿走向社会化的目标。步入社会之后,有人说,“我要改变全世界”。其实,我们不可能改变全世界,而且,改变的前提是适应世界,如果你连适应都做不到,那么,改变的机会连门都没有,因为你早就被世界淘汰了。

  很多父母自己没有尽到义务,把责任推给别人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亲子关系是很重要的,四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模式。

  第一种:密友型

  密友型的亲子关系没有明确的你我概念,也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两个人的关系比较混乱,没有任何的边界感,是融合的,共生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当妈妈与孩子之间没有建立好边界时,孩子长到了去幼儿园读书的年纪,他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相处的时候也容易分不清界限,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而且这样的小孩会不断地入侵别人的边界,引发其他人的反感,进而被其他小朋友们排斥。

  虽然我经常说,孩子的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但有些人把我说的这句话理解的太绝对化了,认为孩子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是我的问题。这就太过于认真了,把很多的东西都忽略掉了。

  妈妈与孩子密友型的关系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困惑,主要的问题就是导致孩子以后在跟所有人的关系中会边界不清。

  第二种:上下级型

  在这种关系里,妈妈是孩子的主导者,就像公司里强势的上司一样。孩子的角色类似公司的员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上司,两个人呈现出来的互动关系是控制与服从。中国人经常描述孩子的关键词是“乖”“听话”,这些词反映出来的也是上下级的关系。

  妈妈作为孩子的掌控者,如果孩子不服从,拥有自己的主见,妈妈就会非常的焦虑,用各种威逼利诱的方式让孩子听话。

  听话乖巧的孩子面对妈妈的强势,一方面会表现的很顺从,另一方面内心会压抑很多愤怒,会一直在背后做些小动作以示反抗。

  有些妈妈会很疑惑,孩子这么小为什么会撒谎?实际上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妈妈有时会让孩子去做一些孩子做不到的事情,孩子为了避免惩罚或讨好妈妈,于是采用了撒谎的方式。孩子撒着撒着,自己也就信了。

  有时候妈妈想要孩子做出她想要的样子,但是妈妈的能力做不到。孩子不愿意做,可是又无法直接拒绝,于是,虚伪的表达出现了。这样的孩子在现实中的责任感会比较弱。

  当然,这种上下级关系,也会像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一样,不需要讲究太多的情感,只要能够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就可以了。在这过程中,领导不会询问你,“这件事你愿不愿做?你做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有一个人在我的微博上跟我吐槽,“小时候,我妈觉得我取得的很多成都是她的功劳。我考试得了100分,她竟然认为是她的功劳。”这个孩子对妈妈有无限的爱,在生活中,他的表现仍是很孝顺的,但谁能想到,他会去我那吐槽呢?

  上下级关系的亲子关系就是这样,孩子会很害怕妈妈,不敢跟妈妈亲近,之间也没有太多的情感,似乎孩子只要做到听话,乖巧,讲道理就可以了。

  有一篇文章《听话的孩子没有太大的成就》里面所讲的内容也是同样的道理。其实,听话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妈妈的需求。不信?那我问一问妈妈,“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妈妈能回答的出来吗?我再问问听话的孩子,“你们知道你们最喜欢的东西是什么吗?”你们也不知道。

  我一直说,看一个人是否成熟主要看这几方面。

  1.是否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嬉笑怒骂都可以,做你自己,彼此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

  2.是否有一个骨灰级的爱好,所谓的骨灰级的爱好,是指无论什么时候,你都会因为这个爱好产生很美好的体验。不管你的情绪是悲伤的,还是挫败的,这个爱好都会伴随你的一生。你投入其中,沉醉着,忘记一切,十分喜爱。

  (其实,这种终极爱好是你很美好的客体之一。听话的孩子很难有属于自己的骨灰级爱好,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妈妈给予他的。)

  第三种:对手型

  妈妈和孩子是对手关系?

  不会吧?

  会的。

  在精神分析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描述这样的现象,叫成人妒忌。

  成人妒忌的意思是,很多妈妈把自己认为好的,理想的样子投注在孩子身上,但当孩子真的达到了,妈妈又会妒忌自己的孩子居然获得了那么多。

  这非常有趣,也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动力过程。还有一些妒忌,是妈妈和孩子在潜意识方面的竞争。这个竞争更多的是来源于妈妈在原生家庭中跟弟弟妹妹的竞争。

  很多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需要照顾弟弟妹妹。从小,这样的妈妈就很懂得照顾人,但她不相信自己的弟弟妹妹,以至于结婚有小孩后,她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她不太信任别人,认为别人接近她是为了侵犯她的利益,因此,她会把自己和自己的东西保护的很好。

  有一位妈妈非常有趣,很小的时候,孩子碰了一下她的东西,她就忍不住发非常大的脾气,“你为什么要动我的东西?这件事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小时候,他根本不理解妈妈的这样行为。

  后来,我跟他说,“你妈妈把你当成对手了。在与你的竞争中,她感到了挫败。她很生气,同时也很害怕。”

  对手型的母子或母女关系都会发生。作为妈妈的我们很难去处理童年时的情节,母女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成为对手。曾经我讲过,有一对夫妻的矛盾跟丈夫对女儿的宠爱有关。丈夫把自己所有的关注力都放在了女儿身上,看到女儿这么可爱的时候,妈妈会很嫉妒女儿。这样的想法,在一般情况下,很多妈妈是不愿意去承认的。最后,妈妈跟女儿成了对手的关系,同时,她又没办法忘记自己妈妈的身份。因此,当妈妈嫉妒女儿的同时也会很纠结。

  第四种:角色互换型

  这种亲子关系很好理解,非常简单。

  有一个个案,她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女儿的怀里,问女儿在干什么?

  女儿说:“我在做作业啊。妈妈,你去喝水吧,乖乖地休息一会儿,待会我再陪你玩。”然后,妈妈很开心地离开了。很明显,妈妈的角色像女儿,女儿则更像是妈妈的照顾者,两人角色互换了。

  还有一种类型的角色互换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

  孩子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受到了一些伤害,哭了起来。妈妈在旁边也哭了起来,而且哭声比孩子更响。孩子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妈妈为什么哭?妈妈说:“我很难过,是我没做好才让你摔跤的,都是我的错。”这时,孩子擦干眼泪,对妈妈说:“宝宝不哭,妈妈也不哭。”

  孩子自然而然地成了妈妈的照顾者,说到底,这也是不健康的亲子关系模型。

  有的妈妈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传输这样的话,“妈妈以后要靠你来养我了,以后你给妈妈买大房子,买宝马车,让我过上富贵的生活,好不好?”会说这种话的妈妈多半家里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

  如果这里有你的影子,我们要学会去改善。改变永远不晚!


最新育儿心得文章5篇相关文章:

1.2020家长育儿心得体会

2.关于妈妈育儿心得体会

3.小学生家长育儿心得精选

4.育儿心得体会

5.做好老师

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