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精选范文 > 七律长征教案15篇

七律长征教案15篇

| 项静0

关于七律长征教案15篇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写下了《七律·长征》,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将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律长征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律长征教案15篇

七律长征教案(篇1)

教学设计初稿中的研讨

由于我们对此次的赛题是陌生的,所以拿到赛题后,先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学习。然后在研讨中,我们初步确定本课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识诗体,握格局”“抓诗眼,悟诗意”“品语言,感文风”“读豪情,体大义”四个层次展开。在相互争论与补充中,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渐渐清晰,信息整合点渐渐明朗。

1.识诗体,握格局

【郭如莹】《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体,所以,必须先让学生了解这种文体,清楚七律的特征,这有助于拓展其今后的阅读面。同时,《七律・长征》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现代七言律诗,所以必须读出诗的韵味来。我们可以导图于文,以文本为案,通过微视频及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了解七律的基本知识,如何?

【吴婷】同意。《七律・长征》是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距离当代学生比较遥远,如何让学生在课前就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课前自主学习的关键。因此,我觉得可以在微视频中插入故事二维码,利用图片、视频、自主搜集资料等各种手段,让学生对长征有一定了解。

【赵琴】是的。如何把《七律・长征》学得有特色、学得有深度和广度,是教学设计中关注的重点。

通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解有关长征的资料,课堂上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去感受体会,用搜集到的信息帮助理解,最后获得成功的快乐。

2.抓诗眼,悟诗意

【赵琴】文有大新,诗有诗眼,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找到诗眼,来把握诗意,怎样?

【郭如莹】同意。那就是“难”和“等闲”。

【吴婷】是的。首联总领全诗,再具体走进后三句,找到长征途中五个情境,结合图文及视频,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郭如莹】我觉得还要指导学生读准“磅礴”“逶迤”的字音,随文识字学会“崖、丸、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关键词,理解长征之艰难,红军之勇猛。

【w琴】同意。虽然理解词句意思比较枯燥无聊,但是通过诵读、图文的刺激,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积淀丰富而鲜活、深刻而强烈的画面,使其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复习巩固之前所学习的有关七律的知识,鼓励学生在知晓的基础上尝试运用。

通过讨论,我们在“抓诗眼,悟诗意”环节,将了解诗意与运用律诗的结构、写法相结合来分析诗句,体现了教学环节的衔接与递进。

3.品语言,感文风

【吴婷】我认为在品味“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时,逶迤的五岭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细浪,磅礴的乌蒙山在诗人眼中不过是泥丸,用来承接上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气势磅礴。

【郭如莹】是的。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我们何不对诗歌的语言进行一番咀嚼,逐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赵琴】提得很好。诗人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能充分体现红军的顽强和乐观。

通过讨论,我们更注重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紧承“抓诗眼,悟诗意”中对诗意的学习过程,从关键字词切入,感受雄健文风。

4.读豪情,体大义

【赵琴】读诗要通过吟诵来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领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一个“不怕”能集中体现红军的英勇无畏,所以要引导诵读。

【吴婷】是的。“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颜”字,能尽显红军长征胜利之后的喜悦心情,所以吟诵时要读出乐观。

【郭如莹】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分别用温婉和激昂的语气朗诵本诗,比较分析两种朗诵效果,再结合诗意,感受诗人的豪迈。

通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要引导学生自主感受与选择朗诵语调,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情境中。

“改进点”的选择与思考

【赵琴】兄弟团队指出,我们选取的微课内容过于宽泛。对此,我并不同意,因为长征背景、文本的主要内容是本课微视频必须涉及的教学内容,律诗的结构与写法是本课微视频的重点学习内容,缺一不可。

【吴婷】我认为,兄弟团队的建议有可取之处。对于长征背景、文本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微视频设计中可以简单涉及,但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习律诗的结构与写法。

【郭如莹】同意。我们可以“律诗的结构”这个知识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按照“识诗体,握格局”“抓诗眼,悟诗意”“品语言,感文风”“读豪情,体大义”四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以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解决重难点。

【吴婷】对于任务单的设计,我认为在设计的时候应尽量精简,这样能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如在“品对仗”环节,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诗句进行对仗分析。

【赵琴】同意。另外,我们初稿中的课件制作比较简单,所搜集的图片也比较模糊,要改进。

通过自由争辩,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微视频进行了完善。

1.学习更自主

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中,我们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删减了重复练习的任务,增加了更具思辨意味的内容,如“远征难”“只等闲”和“云崖暖”“铁索寒”这两组词词义相反,那在诗中出现是不是矛盾等,以引导学生在知晓对仗的基础上,探究诗人这样写的作用。

2.思路更清晰

我们先从诗歌题目切入,知晓本诗诗体,然后重点学习律诗的结构与写法。在品悟诗意的过程中,融合之前所学的律诗的结构与写法,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及时巩固,使其由“学”转变到“用”。

3.视频更精美

为了提高微视频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微视频中的很多细节进行了改进,如添加电子书包二维码、阅读长征小故事、制作长征路线动态图、截取影视剧片段等,这些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畅谈设计亮点

为了努力呈现诗句背后的故事,给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使其感受那份英雄气概,我们立足学情,巧妙地融合信息技术,让微视频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

1.提高核心素养,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教师由幕前转至幕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于《七律・长征》是七言律诗,所以我们以律诗特点为学习突破口,紧抓诗眼,感悟诗意,依据学情,潜移默化地进行诗歌学法的指导。

2.脉络清晰合理,设计针对高效

(1)一脉相承,循序渐进

微视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微视频制作中,我们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合了趣味性,以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微视频内容更是遵循逻辑发展规律,避免陵节而施。在微视频设计中,我们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理”的学习脉络,由“字词”走向“句篇”,由“诗意”走向“诗理”,循序渐进。

(2)有的放矢,突破y点

我们立足学情,将教学重难点定位在知晓七言律诗的特点上。微视频伊始便是“解诗题”,通过符号标记、音频讲述两者的同步,以吸引学生各感官的注意。例如,在讲解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由于该联为对仗句,所以我们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一是上下句对仗的词语位置一致;二是对仗的词语词性一致。为了更好地突出对仗的特点,我们不仅借助字体颜色进行区分,如“五岭”与“乌蒙”、“逶迤”与“磅礴”、“腾”与“走”等,还在对仗词下方点明词性,使学生能直观感知对仗句的特点。

3.拓宽资源路径,构建立体平台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微课程的建设不只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所以我们秉承陶行知先生“语文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将生活味注入语文课程。我们以孩童的视角关注生活实际,寻找学生的兴趣增长点,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有效拓展。另外,我们搭建了线上学习、线下分享的立体互动平台,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不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隐形的团体学习。

(1)丰富表象,左右逢源

由于《七律・长征》中涉及诸多地名、路线,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我们搜集、整理了长征路线图,并标记出诗中提及的地名与路线,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以便学生理解记忆,从而巧妙地突破了难点。虽然微视频的容量是有限的,但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在微视频中以二维码的形式,穿插了许多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故事,以便学生能更深入地走进那段艰苦而又辉煌的历史。学生在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时,还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扫码进入电子书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这样能使学习内容变得更加深厚。

七律长征教案(篇2)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诗句,感受----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德育目标: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谓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明白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谓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状况

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能够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透过课前查找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潜力。资料的介绍,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二、引入新课、

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用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

三、这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

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逶迤(weiyi)磅礴(pangbo)岷山(mi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貌。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貌。

用“磅礴”一词造句。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特点?就应怎样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诗的特点是:“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务必一韵到底。

(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此刻再来读读,争取读的准确通顺。

【设计意图:学生透过自读、互读、交流,学习生字词新,感受诗歌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课文。】

四、细读鉴赏,领略诗境(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应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诗句的哪个词能够概括红军的态度--只等闲。什么意思?--只当作平平常的事。

咱们该怎样读呢?(你来试试!)生读,评价。

(二)、能从哪看出出来红军战士蔑视困难,把万水千山的艰难看作平常的事呢?我们再来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生发言:走泥丸。

什么像腾细浪?全班齐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字面是什么意思?提问,打得答,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在回想我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当时是怎样的困难!但是红军战士却都说是“腾细浪,走泥丸”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想好请同学们能够先和你的学习伙伴交流。

学生发言

师总结复述:你们从中感受到了红军蔑视困难,很英勇豪迈的气概!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完美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老师和你们一样觉得红军战士真是英勇乐观。那咱们该怎样读?--你试试,让学生评价。

她说的语气很蔑视,他晃脑袋的时候很好。他加上了肢体语言。

(三)、1、五六句是两个战斗--巧渡金沙江,勇夺大渡河。品读这两句,你觉得中心就应放在哪个字上?

寒---铁锁寒,还胆战心寒,那场仗真是险恶啊!暖--云崖暖,可见什么?水大湍急,汹涌澎湃,巧妙的过去了之后,战士的“心里暖”

2、千里大雪山,冻死了无数的战士,都么的艰苦啊!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更喜”呢?你读读看,文中有答案吗?你明白为什么吗?

提问:你说说看,--因为过了雪山就看到了陕北,到了革命根据地了。

真好啊,所以,看到狂暴的雪山,战士们是“更喜”,因为他们明白,胜利就在这座大学山东之后了!我们说,他们是多吗的乐观!充满了对完美前途的向往。

3、来,我们一齐将红军经历的艰难和他们勇敢乐观的态度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吧!齐读后四句,读完之后,同学们能够自己品读。

4、请同学们抬起头观看图片,这一幕幕壮烈的图片,正是红军战士所经历的万水千山的艰难,然而他们是多么的大无畏,文中有句话概括的最好,让我们一齐大声读出来吧!“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本环节的透过抓住重点词语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透过不同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到达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在学生感悟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五、“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播放音乐,请同学们给这雄壮的音乐,自有朗读,读出你的激情,争取放下课本,用你的声音,表情来演绎这篇壮美的诗歌。

结束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对长征精神必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群众诵读既是感情的一种宣泄,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长征的书和电影电视片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的诗词成就。让长征和伟人----在学生脑海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

不怕:远征难

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万水千山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是教学意图的全面体现。我们常把板书设计称之为“微型教案”。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透过关键词来展现,是本节教学资料的浓缩。能有效的帮忙学生记忆、理解本节课资料。】

七律长征教案(篇3)

(一)揭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25000里长征。

2、关于长征的故事,同学们已有不少了解。这天,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一首长征诗——《七律__长征》。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3、介绍写作背景。作者----,写于1935年10月。当时----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已到达陕北,长征已经胜利在望。回顾一年来,红军战士走过的路程,----诗兴大发,满怀豪情地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课件出示毛体《长征》,范读)

(二)初读,了解时代背景。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逶迤磅礴

2、理解词义。诗中()逶迤()磅礴

查字典解词,你能用简笔画出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吗?

你能用语调语气来表达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吗?(指名读男女读)“逶迤”要读出曲折绵长之意,“磅礴”要读出高大雄伟之势。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请学生讲讲。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我们先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看路线图)(录音)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越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度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之后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讲读,理解诗意。

首联

1、红军翻越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路途很长,可用什么词来表示?(万水千山,虚指)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还得征战南北,你体会到什么?(难)

3、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可我们红军怕不怕?(不怕!)

“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应对长征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4、诗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等闲)

5、那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蔑视困难,将困难轻轻一瞥,从容不迫。)

6、这首诗就是要赞颂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乐观豪迈的大无畏精神,前两句是全诗的总领。齐诵一、二句。

颔联、颈联

水千条山万座,诗人怎能一一写尽?主席采取总起分述的写法,选取了哪几个典型环境来写?山:五岭、乌蒙水:金沙江、大渡河

自由讨论:结合你的课内外知识,你理解哪句诗的意思?互相讲讲。

学生讲,教师顺势引导。

1、五岭长,乌蒙高,可在红军眼里只但是像“跳动的细浪”和“滚动的泥丸”,这句运用了什么写法?(夸张、比喻。“逶迤、磅礴”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细浪、泥丸”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指导朗读。

2、山,红军不怕;水,红军也不怕。

a在写水的两句中,有一对反义词,请大家找一找。(“暖”和“寒”)。读到那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b录音释疑“金沙水拍云崖暖”:听录音

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到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你们说,应对汹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敌人,红军该怎样渡过金沙江呢?请你们继续听:

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好处的伟大胜利。

同学们,回顾这段战斗的历史,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暖洋洋,愉快)

c录象释疑“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回忆《飞夺泸定桥》,齐读齐背课文片段。应对着严峻的考验,我们的战士犹如神兵天将,硬是“飞夺”了泸定桥,让我们再现这历史画面吧!学生观看影像。

此时你想说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太险了,胆战心惊,捏了一把冷汗)小结:“暖”,写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d指导朗读(简单愉快)(惊险心惊)男女赛读

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尾联

1、哪两句写他们取得了远征的胜利?(7、8句)解释“尽开颜”(一片欢腾喜悦之态)

2、指导朗读。

(四)精读,升华情感。

1、小结:《七律__长征》,短短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短短56个字,饱含着中国工农红军的万般豪情。让我们齐诵这首诗。

2、音乐激情:“红军不怕远征难”,同学们,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

(五)背诵,填空默写。

(六)总结,诗意延伸。

1、让我们用----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先自由读,再师生共读)

师: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以前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以前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生:没有,从来没有。

男: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女: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男: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

齐: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齐: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他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2、全文总结

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有职责让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一代代流传,我们有职责让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永远激励后人前进,让我们世世代代诵《七律__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篇4)

目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中所饱含的感情;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

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投影显示----手书的《七律 长征》,同时播放朗读这首诗的录音(或教师当堂范读)。

二、学生自由诵读。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2、理清全诗的思路。

三、同学合作学习,正音释义。

正音:七律( lǜ ) 逶迤( wēiyí ) 磅礴( pángbó )

云崖( yá ) 岷山( mín )

释义:七律、等闲、腾细浪、云崖、开颜

(附: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等闲:平常、寻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的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四、师生互动,分析结构。

1、分析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教学步骤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2、究“探究·练习”第一题

小结:艺术概括,衔接紧凑,结构严整。

五、师生合作,精读讨论。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如果说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么第二句就是具体的描绘。“万水千山”,表明“远”,也暗含着“难”;“只等闲”说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层,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裕如。

2、讨论“探究·练习”第二题的第1小题。

3、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纪实。

4、讨论“探究·练习”第二题的第2小题。

注:在此环节中,配以“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等录相画面。

六、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 字寓意深刻,给人以多样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战士的无限哀思。有人认为,“寒”字既烘托出沪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沪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恶劣。

七律长征教案(篇5)

【教材分析】

《长征》是----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20__年,__年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

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

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

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

总结:和平年代的长征精神脉脉相传,具有长征精神的人,就在你、我、我们身边。图片展示:运动健儿。解放军战士科学考察队员

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五岭

千山乌蒙

不怕岷山只等闲

万水金沙江

大渡河

七律长征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

(一)介绍知识

七律:

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

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

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

(4)飞夺泸定

(5)喜踏岷山

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

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

三、阅读尾声

(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

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2、跟家长交流阅读《七律·长征》的感受,并以“为长征立碑——读《七律·长征》有感”为题,写一段短文。

七律长征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com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内容,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必须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七律长征教案(篇9)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

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

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2、配乐让学生仿读,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体会诗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教现成的知识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让学生自己选读,自主合作,循文探究,利用诗文中总分结构,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抓住“万水千山”总述句,让学生分头研读,分组讨论。体会如何“难”,但红军战士又怎么“等闲”

①选取哪些山?怎么难,但红军眼里怎样?

②选取哪些水?怎么难,但红军面前又如何?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文本,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自由地讨论交流,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会英勇无畏

1、出示插图,结合诗文进一步理解诗义。

2、抓住自己感受深的情节畅谈体会。

3、引导学生读书深情,诵出豪情。

4、最后一句作者的愉悦心情和你一样吗?

四、适当拓展,推荐爱国读物

1、长征故事你已经读过的有哪些?

2、推荐如《丰碑》《草地夜行》等读物。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五、联系实际,激励攻坚克难

1、生活中也会通过这样的“山”“水”,结合生活说一说。

2、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长征精神呢?如何学会排除万难?

【设计意图】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迈向生活,教材只是个例子,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情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

七律长征教案(篇10)

【教材分析】《长征》是----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情分析】

由于时间的关系,长征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学生,连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产生了距离感,特别是作为广东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富足的生活中甚至产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能试图通过这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不朽。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必要的课外课程资源,与文本相辅相成,从而引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的感悟。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设计理念】

1、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与文本距离。课前可让学生利用联网对长征资料进行收集。课上可让学生汇报对长征的印象,对诗意的理解,从而确定了教学的走向和纵深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实效。

2、诗作为浓缩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的内涵往往是要用心去意会的。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言尽的,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意会可以不言传。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释。更主要的是紧扣诗眼,咀嚼涵咏,抓住“难”“不怕”“ 寒”“暖”和“喜”等词,紧扣诗歌的特点,凸现出语文味。以领悟情感为主线,当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背后去发现、去体会语言文字之背后作者那大无畏的豪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情引入

1、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信息说一说。(师生交流信息)

教师出示:

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

2、长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教师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年是20--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把诗句读一读。

提示:“等闲、逶迤、磅礴、云崖、泥丸、岷山”的写法和读音。

2、五年级了,谁能说说有什么方法理解诗句。(如:问同学,上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看看注释,连词成句等等。)

3、学生运用方法自学,了解诗歌大意。

三、咬嚼诗眼,品悟诗蕴

1、读第一句:谁能用一个字说明红军长征是怎样的?(难!)红军面对这些难怕是不怕?(不怕)

板书:难 不怕

2、再往下读:哪些重点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长征的“难”和红军的“不怕”。

(1)引导学生装抓住:“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等重点词语理解“难”。

(2)引导学生抓:“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等词体会红军的“不怕”

(3)这所有的一切所一句诗来概括是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把自己的理解带进诗句,诵读全诗。

四、引领提升,直入诗魂

1、这些词语是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 ??“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

2、体会五岭的“难”

(1)教师当场院板画。问哪一个是五岭,哪一个是乌蒙。

(2)乌蒙磅礴,给磅礴换一个词?你知道乌蒙山有多高吗?4200多米。如果拿我们现在这六屋教学楼来比的话。他相当于800多层。你想要爬上去有多难。你再读。

(3)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蒙山高42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你能会到什么?

(4)把这种感情送到诗句中读一读。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

(5)同学们,要是平时,翻过几座大山已属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教师出资料)

前有阻击,后有追兵,天上不有敌人的飞机。

(6)看完资料,学生谈理解,教师点拨,学生读第二句诗。引导读出自己的感觉:轻松,悲壮,无畏。豪迈。

(7)如果你是红军你如何对敌人读这一句诗。面对这万水千山的困难你如何读。对着自己无畏的红军兄弟你又将如何读。

3、教师小结:

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请读出红军做出的坚定的回答。

生读第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难、平常)(字体比上一次板书大一倍)

4.深入感悟“暖”

(1)读读第3句,你发现了什么?(有一对反义词:云崖暖,铁索寒。)

(2)(师介绍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云南进发。面对金沙江的悬崖峭壁、滚滚江水,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的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60多人,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到处是歌声和欢笑声:“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3)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又会怎么读? (生读)

(4)请两位学生读资料对话,再谈体会。

出示对话:

“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5)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6)创设不同情境读这一句

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5、深入感悟“寒”

(1)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心头暖洋洋的,我们再来看泸定桥。

(出示泸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

(2)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心惊胆战、魂飞魄散、惊心动魄、望而生畏……)

(3)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4)影像再现,突破难点。真的是望而生畏,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中吧!

(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

(5)看了这段录相,你想说什么话?用一个词也行。(惊险悲壮、高度概括、心惊肉跳,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出示资料,学生深刻领会思想感情。

1934年十月,一支军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闻的长征,当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一走,竟然走了13个月零2天,这一走,走了25000 里。最小的战士只有十一、二岁,长征途中,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走600里荒芜人烟的茫茫草地,经过11个省份,前进的代价是生命,路上行军一共368天,总长25000里的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其中100多天是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

《长征记》 红一军团编 1936年8月 预旺堡

(7)再次引领学生感情朗读

面对这寒光闪闪的铁索桥,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面对那些残暴的敌人,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望着铁索上的鲜血,面对牺牲的战友,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8)升华感情: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这个寒仅仅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寒冷吗? 寒,这是因为我们战士在这里洒过鲜血,寒是因为我们的战友在此长眠,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红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难 不怕(字体更大一些)

6、体会“喜”

(1)“喜”的是什么?喜从何来?(喜的是他们已红走过了岷山和一望无际的草地。因为他们只要走出岷山,就可以胜利地会师了。喜的是他们在一路上夺取了种种关卡,非常开心,战胜了敌人。摆脱敌人之喜。离解放中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2)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把红军所有的喜悦通过你的声音释放出来吧!先练练,你可以站起来读,加上手势读,也可以找你的同伴一起读

(3)全班同学一起来,抒发红军的喜悦之情。

五、即兴练笔,激荡诗情

1、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远征,它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点击课件视频)在20--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其中有一项奖,他不是颁给了某一个人,而是颁给了一种精神,一个群体。这种精神叫长征,这个群体叫红军。很可惜,这个奖没有颁奖词。

2、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让你来红军战士写颁奖词,你想对自己,或是想对红军的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3、学生练笔。

4、学生配乐读自己的颁奖词。

总结:

是啊,神仙也难过的雪山拦不住他们,绵延几千里的五岭峰,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拦不住他们,激流峭壁的金沙江,寒气逼人的铁索桥拦不住他们,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不上他们,因为他们的名字叫红军!(配乐齐背全诗,结束。)

六、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誊写小练笔到作文本上。

七律长征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准备:

了解当年红军长征的背景和经过,搜集---的关于长征的诗词,读熟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手书的《七律 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了解诗的一般常识。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二、四、六、八句),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的四声和今天普通话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4)入声。这个声调后来消失了。《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四、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逶迤(wēi yí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páng bó ): 气势雄伟的样子。

岷山(mín )

2.了解本诗的大致含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五、赏析课文。

(1)学生读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理解: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高度概括了红军在----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

难--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理解: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学生读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理解: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逶迤--绵延不断

腾--突出奔腾气势

磅礴--形容其巍峨高大

走--突出它的疾驰状貌

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学生读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理解: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代表。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状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情景。

大渡桥横铁索寒--a“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b“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c“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既3、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4)学生读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理解: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六、整体感悟课文。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2.中心思想。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3.写作特点。

(1)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2)比喻、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七、听《长征》朗诵和歌曲。

八、课文延伸。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

2.长征是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3.长征途中最重要的会议是什么会议?

4.长征途中主要经历了哪些历史事件?

5.长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展示相关图片。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书面:导学练习。

附件一 板书设计

万水:金沙江 大渡河

远征难 只等闲 革命英雄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五岭 乌蒙 岷山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本文具体教学有如下做法和思考。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案(篇12)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情况:(5分钟)

1.生字生词逶迤(wēiyí)磅礴(pangbó)岷山(mín)

2.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4分钟)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颈联:

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20__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七律长征教案(篇13)

学习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俺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

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手书的《七律 · 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七律长征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

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

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

[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

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谁知道七律是什么?

3、[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写的《七律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

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

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

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我们听朗诵,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勇敢。点击[幻灯3《七律长征》范读]。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二、以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边读边思考,理解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你读懂了哪个词,就说哪个词;发现了问题就提出来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配合图片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幻灯4~11图片]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和理解方向:

(理解: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千里雪、尽开颜、万水千山、暖、寒等词语。)

(联系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无畏和乐观)}

3、整体理解《七律长征》的意思。

让学生发言,然后出示[幻灯12诗意]边出示,边让学生读。

4、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提高对情感和气势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认识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写作中的作用。

1、回顾长征的时间、空间跨度,调动学生对长征艰难困苦的感受,与“七律”的篇幅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诗人写作手法的惊叹。适时出示[幻灯13《七律长征》]

2、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汇报(教师把握住: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七律长征》的两条线索。(相机板书:万水千山、只等闲;↓↓;)

3、在学生的回答满足了老师的期望之后,进行小结:本诗先概括,再选取典型的事件;又把这两条线索进行对比,衬托了红军的无畏和乐观(板书:无畏、乐观)。

4、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怕”在诗中起的'核心作用。

四、朗诵、欣赏、感悟。

1、指着[幻灯13《七律长征》]说:“一首七律,56个字,写出了长征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写出了红军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啊!读!”(师生齐读)

2、点击[幻灯13《七律长征》]听唱。

3、在乐曲即将结束时,出示[幻灯14《七律长征》],(紧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

4、师:长征是宣言书,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号角;长征是播种机,把革命的火种传播。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伟大的事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诗篇,鼓舞着我们永远向前!“七律长征,一、二!”(师生齐诵)

5、同学们,让我们发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课。

热门标签

HOT
449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