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学生心得 > 实践心得 > 精准扶贫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精准扶贫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 陈惠21147

精准扶贫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精准扶贫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精准扶贫社会实践心得体会1

扶贫攻坚,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多一些担当,多一些办法,多一些接地气的思路,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

一、走访困难户方面

要带着细心去走访,做到有的放矢。走访户前,要认真了解全村的基本情景以及走访的群众类型(五保,低保,扶贫户,劳动力情景等)。群众对政策的知晓了解情景。

要带着诚心去走访,做到将心比心。在走访过程中,尽可能地到群众家中看一看,听一听,采用拉家常的方式,以请教的语气,重点了解群众家庭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群众要实话实说。对于有些群众当面不情愿说的话,可留下公示的电话,期望能听到他们的真实声音和期盼。在走访过程中,看到部分群众生活相当艰苦,异常是一些因病残导致家庭贫困的现实(群众年老、身边无人照料、房屋破旧、生活贫苦),要在走访时一一进行了解记录。

要调整好心态。在走访困难群众时候,要将群众当自我的亲人,朋友,以诚相待。要改变工作作风。在处理困难群众问题时候,要结合有关政策的基础下,要有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遍不行,要讲两遍,三遍。一次不在家,就走两次,三次,来调处解决问题。走访群众时,很多群众都进取配合,他们对我们的工作都十分理解和支持,又是倒茶,又是拿凳子让坐。感激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今后应认真将工作做好。也许有时候走访了不必须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我们来了。经常走访是拉近群众的距离,打好群众基础,无形中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二、制定帮扶措施方面

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充分研究实际情景,因地制宜,合理进行调整。

1.持之以恒开展帮扶。精准扶贫是一长期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应根据实际,制定长期计划,给予扶贫对象长期、持续跟踪的帮忙。

2.结合被帮扶对象的实际特点开展帮扶。在帮扶对象中,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现象相当普遍。应立足实际,创新帮扶措施,增强其脱贫本事,使之早日脱贫致富。

3.加强与村、镇、县沟通联系,给予困难群众创造适宜的就业机会,致富途径,使其增强造血本事。进一步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切实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力求从根本上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

在走访群众时,家中大部分是与老人交谈,见到年轻人不多,根据了解,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做杂活),老人一般在家里都以种田为主,而一般留守在家的老人都是年老体弱,无经济来源,很多老人都有认为自我给家庭带来负担。在走访时除了要多体谅他们的心境之外,还要多鼓励他们要树立信心、振奋精神、自力更生、争取早日脱贫。

我相信,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虽然此刻经济生活条件较差,但大家首先要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决心,要认真学习致富技能,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家庭收入。要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经过自我的勤劳双手必须会创造出完美幸福生活。

精准扶贫社会实践心得体会2

在河南省近期召开的一次扶贫会议上,记者拿到一组数据:抽样调查显示,河南省每个月在村里住20天以上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只占26.85%。现实中,有的地方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作风不扎实,村都不住,何谈精准扶贫。

类似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例如,今年以来,湖北省黄石市56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因精准扶贫不力被“召回”;广西防城港防城区10名领导干部,因在落实精准扶贫识别工作中识别精准度不高,严重影响精准扶贫工作进度被问责等。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脱贫攻坚上倾注的精力、出台的举措、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也要看到,“抓而不实、扶而不准”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有些部门和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做面上的扶贫,扶贫讲话说“精准”,用的招还是“漫灌”。

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地方上动下不动,市县党政领导重视,其他领导一般重视,部门领导忽视,一些乡镇干部则没当回事,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紧迫感;有的地方仅满足于会议开了、要求提了、文件发了,但精准扶贫工作不深入、不具体、不落实;有的地方还是习惯于以往的套路,缺乏精准扶贫新举措。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切实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地生根尤为重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空喊口号、胸中无数不行,搞“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也不行。各级政府部门应在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等“六个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精准扶贫社会实践心得体会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陕西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精准扶贫”是当下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必须攻克的难题。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帽子,但中国的扶贫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经过多年的减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大难题”、“深水区”。加快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仅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事关战略全局。精准扶贫,是削减贫困,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役。

“精准扶贫”结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实干。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是“精准扶贫”的硬性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无疑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排头兵”和“领头羊”的责任、创新、奉献和实干。换句话说,新形势下的“精准扶贫”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实质上不仅仅考验的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务实作风,更是对党员干部实干精神的挑战和检验。若广大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上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包括“精准扶贫”在内的各项民生工作的开展也很难说能达到百姓期望或者是满意的高度。

以“两学一做”的成效助力“精准扶贫”的推进。新形势下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有着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是思想的外化。只有认识到位、作风端正,才能有正确的决策和到位的执行。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6年伊始,为了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我党面向全体党员开展了“两学一做”活动,这无疑会引导“精准扶贫”向务实脱贫的方向深入推进。

以“精准扶贫”的成果检验“两学一做”的成色。近期在全党铺开的、在基层一线广大党员干部中间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望让广大党员干部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政治良心”的自觉。对于广大广元干部来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可谓是一次返璞归真、脱胎换骨的教育;对于基层一线的老百姓来说,可谓是特别值得一期。初衷虽好,“两学一做”还是要回到“做”实“做”好的落脚点上。“两学一做”到底有无做实、有无成效,正好可以以“精准扶贫”为机,通过切身感受,让百姓来评价。

精准扶贫社会实践心得体会4

教育扶贫是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承担教育扶贫重担的教育系统应该在其间做好哪些工作,以确保教育扶贫工作能见到实效呢? 一、要切实履行好国家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保证每个贫困学生不能因为家境困难而出现辍学情况。

近年来,教育局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全县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及经核查相对贫困的在校生进行了资助,充分体现了政府对这些学生的关怀。但在今年对全县贫困学生的调查统计中,发现一些随父母在县域外出打工上学的贫困学生并未享受到相关的政策。通过电话询问,得知有的是不了解情况;有的是没有时间回来办理;还有的是嫌麻烦最终不了了之。贫困生的个人信息还没有进入大数据管理范畴,这给相关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麻烦。

二、是学校在对贫困生帮扶过程中工作要细、实、做出成效。

1、工作安排细致、到位。

根据教育局要求,学校确认的贫困生必须有专任教师进行帮扶,做好“教育三扶工作”,学校将贫困学生进行细致归档,做到“一生一袋”,每个学生的个人资料要详实准确,教师的帮扶过程性资料要完善,所取得成效要体现出来。要求教师具体做好“四个一”工作,即“每天辅导一次作业,每周进行一次励志教育,每月进行一次兴趣培养和家访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生活资助。”这些具体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县局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对贫困学生的关爱。

2、检查督促,促进落实

为了更好督促教师按照县局要求扎实做好教育三扶工作,我校按帮扶内容设计了“教育三扶记录单”,内容包括“学业帮扶、励志教育、兴趣培养、家访记录、帮扶感悟、帮扶成效”等内容,要求教师将帮扶情况进行认真填写,一周一汇总,及时入档。在教师们的努力下,所帮扶的孩子,要么在性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矿区孩子活泼外向性格的影响,他们不再封闭自己,互相成了好伙伴;要么在学习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业书写认真了,准确率提高了,成绩进步了;要么在卫生文明习惯上改善了,不再乱丢东西,不说脏话,用普通话和大家交流……一点一滴的变化,浸透着教师的努力和付出。

但由于所帮扶的孩子家中绝大多数只剩下老人,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教育根本谈不上,所以教师要承担的责任非常艰巨和重要。这也考验着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要有好的政策去指导,更合理的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要让一代又一代农村的孩子,像他们的父辈一样,离开故土,背井离乡,靠苦力、手艺生存,而不是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让自己的家乡真正走向小康。

精准扶贫社会实践心得体会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还是消除农村的贫困。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路在何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精准扶贫就是解决问题的良方,要将精确扶贫进行到底。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目前扶贫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根本方法和指导方针,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的扶贫攻坚的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将精确扶贫进行到底,关键是要牢牢把握住“精准”二字。

精准识别是前提。过去一段时间,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导致贫困对象不准确,扶贫项目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下一步,我们应该在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下,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有平台”的标准,按时按质全面精准完成贫困对象识别确认和建档立卡工作,并实行动态管理。

精准帮扶是基础。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前提下,就要真正走进农户家中,进一步了解贫困农户致贫的原因是什么,是自然条件太恶劣,还是发展产业条件不够?是缺生产技术,还是劳动力不足?只有摸清了每家每户的贫困情况,找准了各家各户的贫困根源,确定好贫困户的贫困类型,才好因户施策,确定具体的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做到帮扶精准。

精准管理是保证。精准管理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保证。一是要做好扶贫资源的精准管理,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贫困农户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不跑冒滴漏。二是要做好扶贫责任人的精准管理,做到一村有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一户有一名脱贫致富责任人,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不脱贫不脱钩。三是要做好扶贫对象的精准管理,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做到精准管理。

精准扶贫是根本。对精准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有三点要求: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因此要落实精准扶贫,仅仅靠帮扶,靠输血,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通过进一步加强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过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发展好下一代教育。只有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造血”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地区发展,让贫困不再滋生,将精确扶贫进行到底。

热门标签

HOT
10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