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读书心得 > 哈姆雷特的读书心得

哈姆雷特的读书心得

| 新华0

哈姆雷特的读书心得(精品5篇)

心得可以分享自己在某个阶段学习、工作或旅行中的经验、教训和不足,为他人提供参考和借鉴。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哈姆雷特的读书心得?这里给大家分享哈姆雷特的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

哈姆雷特的读书心得篇1

在沙翁所有的作品里,《哈姆雷特》或许是最受争议的一部,也是最受瞩目的一部。你在15岁时或许会被《罗密欧与朱丽叶》感动得潸然泪下,却觉得《暴风雨》不知所云;当你17岁时,又可能深深地被后者所带有的神秘主义色彩打动而对人生有所感悟,而前者却已经无法再次激起你心中的波澜……但是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当你经历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时,当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时,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就应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正因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个人而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命运面前,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的经验能够凭借与依托的状况下,所选取的人生之路。从某种好处上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应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所要应对的。我们应对绝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真相。

哈姆雷特也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普娄尼阿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的表现,让我们打心底里理解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正因我们常常能够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极其珍视感情的,在他以装疯来躲避国王的迫害时,他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莉娅的思念,不忍心让她由于自己装疯而痛苦。就是这样,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己的杯具,原来他完全能够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许他带着一个疑问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因此他毅然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此后,只要他所做出的任何抉择稍有不一样,他和其他人最终的命运都会改变,但是他的经验促使他一次次作出在他认为是正确的而实际上是致命的抉择。最后,哈姆雷特并没有为自己的抉择感到遗憾,正因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抉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状况下唯一而不可重复的,因此在那里假设如果哈姆雷特能回过头去重新作出抉择,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就毫无好处。我们每一个人也是这样,能够说,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所做的每一个抉择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它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命运,没有什么标准能够衡量我们的抉择是否正确,我们也必然要理解自己的抉择所引起的一切后果。

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能够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择,然后坦然地理解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哈姆雷特的读书心得篇2

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莎士比亚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哈姆雷特是怎样一个形象呢先简单描绘一下剧情。剧中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取材于公元1200年的丹麦史,莎士比亚的复仇剧在众多的改编中推陈出新,成为戏剧史的一大奇观。剧本开始是丹麦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新国王克劳狄斯(即哈姆雷特的叔父)以杀兄之暴行,夺取王位,霸占王后,并企图置哈姆雷特于死地。克劳狄斯是一个自私阴险的家伙,许多人从恶如流,王后禁不住情欲的诱惑委身于他,而哈姆雷特昔日的情人和朋友也成为新国王的密探,大臣波洛涅斯趋炎附势,为了保护个人的既得利益,变得圆滑世故,失去正直之心。在这种情景下,哈姆雷特由原先是“欢乐王子”变成“忧郁王子”,严酷的现实击败了他昔日的梦幻和信念。哈姆雷特在父亲灵魂的提示下得知真凶就是他的叔父,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但由于他的犹豫不决和骨子里的软弱,使得复仇计划一再拖延。最终,最终在比剑的时候手刃仇人,而自我也倒了下去。

哈姆雷特不具备一个王子,未来国王的气度和胆略。哈姆雷特在复仇中一再拖延,错过许多良机,比如在克劳狄斯忏悔的时候,他完全有本事有机会把罪恶的国王杀死,而他却以为克劳狄斯是在向神忏悔,这个时候杀死他不仁慈,会受到神的责怪。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却更能反映他遇事的不果断和缺乏勇气。一个王者通常是不讲游戏规则的,哈姆雷特为他所具的人文气质所害,导致最终杯具的发生。哈姆雷特是一个偏激和悲观的人物。他的言行在之后越来越游离于为父复的职责和重新夺取王位的社会职责。在现实的压抑下竟然想到了自杀“早早脱身而去”,“谁愿意负着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流汗”然而一想到死后不仅仅要坠入一片虚无的世界,并且灵魂有不得安宁,他在心头又升起对死亡的恐惧。在这样的想法下人就显得十分卑微和不足道,充满了悲观的情绪。哈姆雷特的内心充满矛盾和斗争。从以上文字中也能看出哈姆雷特心中的这种矛盾心理。在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使他一次次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是这种心理使得复仇成为泡影。这种矛盾心理让他犹豫和悲观,

在一次次机会面前,读者比他还着急。虽然是以杯具结尾,但我以为,哈姆雷特的使命已经完成,他能够走了。在最终克劳狄斯设下诡计,企图经过比剑杀死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却杀死了和他比剑之人,并在其临死之前得知剑上有毒,拿起剑来结束了恶魔的生命。这一次,他没有忧郁,没有令所有的人失望,在生命的最终一刻亲眼看到了仇敌的死亡。我以为哈姆雷特之前一向懦弱和犹豫,悲观和偏激,而在临死的时候,他却成功地完成了主角的转变,揣着一个真正王子的梦去了。

哈姆雷特的读书心得篇3

最近,我在家看了“给孩子看的莎士比亚系列图书”之《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的爸爸是个国王。有一天,一个人把毒药灌进这个国王的耳朵里,国王死了,那个杀国王的人就成了新的国王。有一天,哈姆雷特看见他爸爸的鬼魂,这个鬼魂告诉哈姆雷特,要替父亲报仇。

于是哈姆雷特就计划要杀死新的国王,就是那个杀害他爸爸的凶手。但是他杀错了人,把皇家顾问给杀死了。皇家顾问的儿子很生气,以为是新国王杀死了他的父亲。新国王告诉他,是哈姆雷特杀的,所以皇家顾问的儿子就像教训哈姆雷特。

新国王为了杀害哈姆雷特,让他坐船去英格兰,英格兰的国王在那里等着他,要杀害他。经过了很多波折,哈姆雷特逃了回来。

最后,哈姆雷特自杀了,他是在决斗的时候死的。新国王也死了,哈姆雷特的妈妈和朋友也死了。我觉得哈姆雷特很勇敢,皇家顾问的`儿子也很勇敢,并且他们都是好人,他们要给他们的父亲报仇。最坏的是新国王,因为他用毒刀和毒酒害哈姆雷特和皇家顾问的儿子。我觉得哈姆雷特死的挺可怜。

哈姆雷特的读书心得篇4

虽情节没有像大海之汹涌澎湃,湖水之淡雅柔情。但也能深入人心,这是一场一个天使与一群恶魔的斗争,就像腐朽的社会中总有些正能量在独自顽强地反抗。

他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阅读时,仿佛身旁有一曲哀乐轻轻地被天使奏响而那响声就像一批没有终点的音符不断的跳动……

人物角色被自然地分成几类,他们各自是社会中某些人的虚影抑或真正的化身。现丹麦国王克劳迪斯是一个阴险毒辣,虚伪狡作,笑里藏刀的篡权者的典型,为夺王位不念亲情,为夺王位不顾道义。只因私欲而走上双手沾满鲜血,杀人不眨眼的邪恶之路。两任王后葛特露是一个水性杨花,迷恋于荣华富贵的人。她表现出来的是懦弱和无耻,一心醉于金钱与名利之中,甚至对前任国王没有一丝留恋,一丝愧疚。甚至连儿子都无法保护,作为一个母亲太失职了。她简直是女性中的一大耻辱。御前大臣普隆涅斯的一些话语表露了他的腐朽透顶,极端自私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他的种种处事风格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勒替斯。包括那同流合污的大臣,他们全是恶魔,是统治阶层中不同类的罪恶人物的代表。前丹麦国王之子哈姆雷特为帮助自己最尊敬的父亲报仇,经历重重困难,只身一人与同一宫殿下的人作斗争。最终有4人相继死去,而他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机智聪明,正义勇敢,永远坚定一个信念,永远遵守人道主义。倘若他成为国王,那么恶魔将会被扼杀在刀锋下,因为在天使般纯洁的世界里,容不得一粒细微“丑陋”的&39;尘埃。当然,阿姆雷特复仇是没有拥有仁爱之心,而是变得残酷,对于敌人绝不手软,他亲手刺杀了普隆涅斯和克劳迪斯。在这场战争中,“先下手为强”。不生则死。一场生命的游戏,岂容儿戏?岂容犹豫?

全篇小说以对话的形式呈现,而最大的亮点就属语言了。莎士比亚对语言的见解很深,对语言的运用很巧妙。全文既有高雅的诗句又有粗俗的散文。但每字每句都带有挑衅的味道,浓浓的火药味好像一触即发,可却迟迟没有被点破。使之仇恨愈积愈深。终在某次爆发到分裂,以至于无法弥补。

这虽是一个封建社会事件的影子,却同样引发我们现代人的深思,不要助长恶势力;在混乱年间,更应该保持高贵无上的理智。看似简单的复仇,书中的故事。却让我们感到人心的冷漠,世界的千疮百孔世间的沧桑。

我们唯有抛开一切,仔细想想: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我想这就是《哈姆雷特》给我们最有价值的人生考题!

哈姆雷特的读书心得篇5

《哈姆雷特》是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悲剧杰作,成于1601年,那时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圈地运动”正在进行中,社会中充满矛盾。这本书也表现出了这一点。

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的死亡放弃了一切,包括他的尊严、爱情甚至于生命。然而这样有没有意义呢?为什么要为死亡而生出怨恨呢?哈姆雷特并不清楚,他甚至连死亡是什么都不知道。“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之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要做些什么梦”。

但他不得不报仇,他受到一股巨大的使命感的驱使。这使命感从何而来?是因为正义吗?消灭代表邪恶与丑陋的叔父克劳狄斯,恢复王国的秩序。这似乎是一个理由。但正义的伸张又必将伴随着流血和新的仇恨。

哈姆雷特为了避免这些迟迟没有动手,他选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完成这个使命。但在那时剧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死了,只留下一个霍拉旭。或许这也是最好的结局,涉及这段仇恨的人都不在了,仇恨也就消失了。

哈姆雷特临死时对霍拉旭说:“啊,上帝!霍拉旭,我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蒙受极大的损伤!你如果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的幸福,留在这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哈姆雷特的故事吧!”这很奇怪,哈姆雷特为什么留下这样的遗嘱?为了他的名誉吗?

可哈姆雷特为了复仇已经什么都不顾了,为何还要在乎名誉?我想他当然不是为了名誉,传播这个故事是为了给世人以警醒,让世人替他继续思考仇恨、生命、死亡、人。遗嘱中还提到了天堂,连死亡为何物尚且不清楚又何来天堂呢?我实在不明白,或许哈姆雷特仍对死亡怀有恐惧,想给自己一个精神安慰罢了。

哈姆雷特的迷茫也反映了作者迷茫。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者,但当时各个阶级为了利益而不停斗争,使英国社会现状与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差距越来越大。莎士比亚能怎么办呢?踌躇满志的他却无法“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于是他陷入了无尽的思考与矛盾中,《哈姆雷特》正是这思考与矛盾画出的省略号。他想借这个省略号引发世人同他一起思考,希望得到一个最终的答案。

46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