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文库 > 读书心得 >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

| 新华0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例文20篇)

心得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学习经历、总结经验、提高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如何撰写优秀的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这里分享一些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1

梭罗的《瓦尔登湖》,有一种治愈的魔性,是一种来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的治愈能力。全书浸润在一股简单而又真实的气氛之中,恬淡宁静,让人的心灵甘于沉寂,于无声处体悟那种徜徉于山水竹木的诗远情怀。

在他的笔下,瓦尔登湖仿佛拥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幻想,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拷问心灵的场所,一个在物欲横流时代里的中流砥柱。梭罗生活在一个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享受让许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愿沉沦在城市里,以牺牲自由和践踏人与自然的平衡作为代价的。作者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弊端,并决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唤醒沉睡在人们心底的,尚未泯灭的良知,进而改变那种重物质,轻精神的浮夸世风,从而完成一个时代的救赎。

隐居避世可以说是一种逃避,一种对于现实宣泄不满的表达方式。不同于五柳先生的桃源卧梦,篱菊养心,这种身处时代洪流之中,而无可奈何的无力感,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经。五柳先生的避世是一种隐晦的入世,他无时无刻不想重回朝堂之上,为了他的理想而坚持着,看似平淡的外表背后是一颗火热的炎炎赤子之心。而梭罗则不同,他的远离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深深的绝望。这种莫名的痛苦无从言说,别人不懂,也不愿意懂。他唯有向自然倾诉,像那一片蔚蓝的,毫不参杂半点尘世渣滓,空明如洗,澄澈似练的瓦尔登湖倾诉,诉说着他那绵绵不绝,如泣如诉的动人回目。

遇见瓦尔登湖,是梭罗的夙愿。别人称他“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倒也是名副其实。在康科德的小木屋里,他完成了他的超验主义的实践,在这种依山傍水的环境里开始他的灵魂之旅。他相信自然是有灵性的,必然能够读懂他的心声。到处是工业化气息的城市里,自然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们为了活着四处奔波,这一切让他感到窒息,生发出对于生的恐惧。为此,他选择远离,选择了牺牲优越,地位,以此来成全精神的完全解放。他曾经说过:“你走出了失望之域,又走进了绝望之乡。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是黎明。”多么贯彻人心的肺腑之言啊,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旷达与自信,鼓舞着一代代人勇敢追逐心灵的光明。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2

第一次听到《瓦尔登湖》是在新闻上,新闻的大致内容是2016级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还带着一本《瓦尔登湖》,当时比较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清华大学的校长如此推荐呢?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散文集。梭罗在23岁时就摆脱了金钱名利世俗的束缚,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瓦尔登湖》是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当我听到《瓦尔登湖》时,第一反应这是一部写景的作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时会发现作者在展示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的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在阅读中能够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和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感受宁静的巨大力量,并寻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都象征着返璞归真的隐逸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鲜见,而如今人们的心里一概被视为消极迂腐,取而代之的是出名要趁早。极致的功利主义不仅弥漫在学校里,同样也成为官场、商场、文艺圈的准则。有多少人因为遗失了心中的瓦尔登湖,最终成为“套路”的牺牲品,又有多少人,因为过于追求成功,最终成为繁华一梦中的过客?

可能,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看来,《瓦尔登湖》既不是那种鸡汤式的麻醉剂,也不是鸡血般的兴奋剂,而是一本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书。它不是一本生活指南,而是内心的向导。而那个抽象的瓦尔登湖,并非本来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生之所,是安放灵魂的故乡。所以,或许可以这样理解,邱勇推荐《瓦尔登湖》,是希望学生能够以精神上的洁净高远,去对抗无所不在的物质喧嚣,减轻利益交换原则所带来的焦虑,从而逃避这个时代的狂躁与沉沦。

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赶到哪里去,甚至连休假、游玩的时候也是匆匆忙忙地跑完地图上标上的所以风景点,到一处“咔嚓、咔嚓”,再到一处“咔嚓、咔嚓”,然后带回可以炫示于人的照片。我们很少停下来,停下来听听那风,看看那云,认一认草木,注视了虫子的蠕动。我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该受到谴责吗?特别是当它侵害到心灵也许是为了接纳更崇高更神圣的东西而必须保有安宁和静谧的时候。所以,让我们放慢脚步,感受生活,寻找到那块属于我们自己的瓦尔登湖吧!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3

一直以为《瓦尔登湖》讲的是湖,读完才知道它记录了梭罗两年多的生活和心路历程,记录了他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他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旁开垦荒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快乐、悠闲,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受外界的干扰。他与自然交朋友,与森林、湖水、飞鸟、游鱼对话。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瓦尔登湖》代表了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或许在不知不觉间梭罗已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然而,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亲近自然呢?

在纷扰的城市里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看风景不需要在户外,只要有网络就行,随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现在眼前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天上学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会睡到很晚才起床,就算是出去玩也不会在意路边的风景。大多数时候我们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们总觉得大自然离我们很近就在窗户外面,但慢慢地我们却与大自然渐行渐远。

我喜欢旅游,到各种地方玩,但当我待在家里时我就不想再出去了。每次去外婆家我总是喜欢和妹妹在楼上,等到吃饭时再下楼。老妈总是会喊我到楼下来,有时喊我帮忙做事,有时叫我陪她走走,看看田里的景色、田边的植物。可每次但凡是第二个我都会在楼下站一会儿敷衍老妈,因为我觉得田里的景色没什么好看的。但其实这些风景和外出旅行时的那些著名的风景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只是我觉得这些太平凡普通罢了。

然而出去游玩时我们又能有多少亲近自然呢!我们只是匆匆地在那里走过,最后再留下点纪念,但我们却并不了解它多少。

在看《瓦尔登湖》时,我在羡慕的同时也很佩服梭罗。他喜爱自然,他一直留在瓦尔登湖做着他喜欢的事。他追寻着自己的内心,与山林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让我一个人待在那里,就算有再美的风景我也无心欣赏,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太孤单了,再美好的风景也会变得单调。我更不会想着与动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现在看过此书后,或许我也会像梭罗那样了——把自己的心带到大自然里,体验一回没有任何困扰的生活。

梭罗并不因为孤独一人而感到寂寞和无趣,正如他所说:“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快乐,而且永远不失去新意。”他把自己的灵魂带到了大自然中,所以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于是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眼中又别有一番新意。

梭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坦,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有大的妨碍。为何我们不尝试着摒弃那些奢侈品,回归人类最初的愿望——与自然亲近并融合呢?

我们是时候回归自然了,让我们带着一颗最纯净的心走进自然,去发现曾经遗失的美好。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4

一直以为《瓦尔登湖》是一本单纯描写湖畔风景的书,打开来澄澈的湖水便会铺面而来,有早晨的鸟鸣、花香、有参天的巨树,林间的松树,树叶间细碎、斑驳的阳光。

终于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找到它,欣然借出,看封面郁郁的森林,静谧的湖水,深蓝色的月夜——咦?阳光和花香呢?怎么会用这么深沉的色调?这样安静的氛围,仿若一个哲人静夜无人时的沉思。

一本薄薄的书,看了两个多月,终于体味到一位诗人所说的《瓦尔登湖》只能在心灵沉静时阅读的真谛。其中的思想包罗万象,不仅描述了梭罗在高港山上鲁宾逊式的自我隔离生活,亦曲折的表达了对当局的抨击,及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特别看法。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以最朴素,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生活方式,在粗糙的环境中,却有着最高雅、精致的思想。他远离人群,远离俗世纷扰,自己筑屋、种豆、捕鱼。曾经因为逃离纷扰太过彻底,拒绝作为联邦纳税人的光荣而被捕入狱,这也算是梭罗和政治最亲密的一次接触。

体味梭罗书中的哲学市场思想是一种辛苦而有益的心灵体操,初始时有疲累、乏味的感觉,看多了却如饮甘露,芬芳而清冽。他反对频繁的商业活动,乐于徜徉于古代诗人荷马的世界中。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5

当一本书清新的空气渗透脑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环绕,那又是一种战斗,战斗在尘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瓦尔登湖》的品读,总觉得地点不够好,每次翻阅,总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好似有一堵墙,让我不明白作者的用意,却又觉得如此得体,这一种感觉就像是熟透了的柿子从树上掉下来,烂透了!直到有一次,与朋友争执被骗,躲在窝里再次翻阅,只觉每种生命都是一个悠哉的精灵,畅快与满足之感油然而生。

寂寞的书自然有寂寞的读法,也许只有一个人的心真的可以静下来的时候才能读出这本书的滋味。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懂了,只是觉得,好美。

幻想了一下作者的瓦尔登式生活,天作棋盘星作子,地为琵琶路为弦,或许作者不感到寂寞,因为他可以举杯邀明月,飞鸟相与还,大自然就是他的无穷无尽良友,清风作伴,任尔春水东流。只是在我看来,未免有些许恐怖了,终日难见人影,就是“辟谷”也受不了这么长时间的孤寂,人终究是一种群居动物,或许人们可以有鲁滨逊的坚毅,但极少能忍受闭关锁国的“百年孤独”。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作者在这一寂寞中寻找自然的弦律,书中那个留下痕迹的小动物描写令我神往,晨曦出黄昏归,却发现有貌似小松鼠留下的问候,何等惬意与满足?恐怕陶渊明知道了也非得羡慕不可。

正是这份寂寞,给了作者格外敏感的感觉与美好的想像,纵然雨中漫步,四处飞舞着的也是自然的朋友,可以说作者甚至可能将一个水分子幻想成一个水精灵,倾听着它们在和风细雨中的律动与笑声。这种极端的联想令作者深深爱上了自然,因为它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并且仁爱有情,这就是作者寂寞的寄托了。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6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__x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7

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隔阂了文明与原始的距离,横亘了喧嚣与平静的对话。亨利·梭罗以沉思者的身份,独自隐居在他双手搭建的木屋里,在康桥德城的瓦尔登湖上,过着与世隔绝的清贫生活。建房、开阡陌、种豆,“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瓦尔登湖很美,梭罗乐此不疲重复着单一的事情,钓鱼、烘焙蛋糕、接受访客;一天虔诚劳动休憩、阅读。瓦尔登湖很美,晨昏下变幻的树林,四季迥异的湖面,沼泽上低飞的鹰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经过的伊甸园,即使经历凛冽、炎热,仍不变春天漫溯的蹁跹。“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纤尘不染的美中,我们开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铅色冰冷的物质世界。

“文明人走过的足迹,只留下一片荒凉。”原始与文明,隔了时间,隔了人本质的迁途。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敬畏它,爱护它;但在这个日日笙歌的年代,人类挑衅它、剥削它!这是一张在私欲中暴露的人类狰狞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还敢议论天堂。”梭罗愤懑地说,但尽管如此,瓦尔登湖仍在生长着,如同大自然宽恕了我们无节制的打击,以强者的姿态,漠视了我们可笑的癫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本返璞归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这个道理,仕途失意流连祖国山河,一壶酒饮尽蜀道庐山白帝城;陶潜懂这个道理,傲骨不为三斗米折腰,隐居“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桃花源;周庄懂这个道理,论鱼梦蝶逍遥游,不争世俗与天共生与物为一。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家中的长者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自然的馈赠,是古人珍惜的,乃我们践踏的,我们视如草芥的,将来人们视如珍宝。

大自然是贫匮而风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过颠沛流离的岁月,被战火、硝烟泯灭了模样,却依旧笑傲人间。而我们,要做仁者,仁慈宽厚对待环境,才能永存。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8

第一次在书店看到《瓦尔登湖》这本书时,我还小,大约在念小学五六年级,沉迷的是富有情节的故事小说,对散文式的文章,统统不屑一顾,所以乍一翻看,觉得很是乏味,想也没想就把它扔回了原处,再说,封面上都是灰尘的书,想必是不值得一读的吧!

多年后,我上大学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可谓琳琅满目,看着远比小书店多好几倍的书,从一个书架移到另一个书架,脚都挪不动,无意间,又看到了这本书,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梭罗是美国的著名作家,哲学家了,大概人就是这么功利吧,我因此把它带出了图书馆。

要真正看懂一本好书,是不容易的,欲知其人,须得听其言,观其行,而要了解一本书,不仅要了解书的作者,也要了解此书创作时作者所处的境况以及当时大的社会背景。脱离了这些,书为死物,你既无法深究什么,也无法获得更全面的思考。

亨利·戴维·梭罗,美国著名作家,自然主义者,哲学家,改革家,16岁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其思想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梭罗26岁,正是青年意气风发,雄心勃勃于名利追逐的年纪,可是梭罗却挣脱了俗世的枷锁,独自在瓦尔登湖湖畔建立了一个小木屋,生活中的一切皆为自给自足,《瓦尔登湖》便是他在湖边两年生活里大小琐事的记录和思想的随笔。

19世纪的美国,被历史学家们认为是独立的美国文化诞生和生长的时期,当时著名的思想家爱默生提倡崇尚自然力量和人的自我本真,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而梭罗较之而言,注重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9

小时候,本以为阅读,就是翻一翻故事书、了解下大概情节这样的获得浅显的快乐的方式;长大后,这种快餐式的浅显阅读已无法令我产生真正的愉悦。我一直在苦恼,不知怎样的阅读才算真正的阅读。直到梭罗的《瓦尔登湖》给了我答案。

阅读,原本不是找到一本书便开始读。再拿起书来阅读时,它必须要是一本书,而且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好书。比如说梭罗在书中所说的古代经典作品,抑或是伟大诗人留下的不朽的著作。在作者心中,《灰姑娘》只值2分钱,并认为这些书毫无用处。读到这儿时,我不仅有些羞愧。家中满柜子的名著我很少去碰,偶尔翻开也看不了几页就昏昏欲睡,恨不得丢到一边,转而投向故事情节丰富的快餐文学,这不得不说和梭罗提出的要阅读经典的目标是南辕北辙的。

梭罗说,阅读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安静的环境和对阅读一种热忱,只有饱读诗书的商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家族的伟大的缔造者。如果没有热忱,一个人在读书时很难沉浸其中。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读的那些书,以前只有少数人读,现在依旧只有少数学者读。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更有助于我们阅读。作者在书中将他的木屋与大学相比较,告诉了我们阅读时环境的重要性。读到这,我理解了家中父母的良苦用心,每个房间都设置有书柜,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让我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书来读。

梭罗提出,我们要多阅读古典名著,因为它有着永恒的启发和让人振作精神的价值,它是利用文字对人类最高尚、最伟大的思想进行记载,是不会出现衰落的神谕,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梭罗在书中曾对古典作品没有现代语言的译本重现发出了疑问。其实,我认为,现代语言的翻译者不是不优秀,而是因为古典作品本身有可能是作者的一个缩影,上面记录着的是作者穷尽一生去探索或感悟。我们或许能够将它翻译出来,但我们永远无法穿越到作者的那个时代,永远无法复制他的人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无法用现代语言的译本重现古典作品。

但无论如何,这些经典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是需要塑造的,不是我们简单地翻阅一遍便吹嘘着饱读诗书了,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要清楚地知道它经典在何处,只有加以理解,才能学有所得。

合上《瓦尔登湖》,我不仅对阅读有了新一层认识,也希望在往后的阅读中,能够学有所成。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10

这本《瓦尔登湖》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是美国的亨利戴维梭罗,本书首版在1854年,可以说它影响了几代人。这本书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它之所以如此出名,并且是亨利的代表作,正是因为本书还是作者的自传。瓦尔登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作者在此地独居了两年多,之后把这段时间的所闻所想都写在书中。作者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诠释他身边所接触到的风景,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心理表露出来。独自一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两年多的时间对于常人来说已经很长了,他却在这短时间内挑战了自己的极限,也收获了许多。

全书共十八篇散文,每篇都各有特色,虽然都是写那段时间的生活,但是作者每天所想都不同,他只是漫无目的地去思考,却能不断领悟到新鲜的看法。有些时候甚至会产生一种心理矛盾,他好不容易调整过来之后,又要去渴望复杂。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并非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他融入了当地的乡村生活,从农夫那里学到了另一个阶级的生活方式。这就像我们国内很多父母都想让孩子去当兵,为的是让孩子得到一种锻炼,在未来受到打击的时候能够有足够承受的勇气。也只有站在不一样的角度,才能发现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的缺陷。

本书也具有几分哲学色彩,对于生死的问题,作者在独居的这段时间也有所领悟,他看到了真正的美,并且认识到了现实才是生活应该追求的。其实很多道理未必需要清静的周围环境才能领悟出来,就像咋喧嚣的闹市中一样能够体会孤独,甚至这种孤独会更强烈。我们很多时候很难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但是考虑得太多难免会自我矛盾,真正想通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点也给我带来了生活上的困扰,总是想太多以至于失眠。但作者对于事物的观察能力实在是太强了,他能够从思维上把遥远的东西视若眼前,也正是如此,未必每个人在瓦尔登湖呆上两年多就能领悟这么多。

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道理都是存在于大自然的,我们总是被身边的事物所迷惑,很多答案近在眼前。无知的人活得很轻松,但当知道自己的无知有多么强烈时,这难道不也是另一种痛苦么?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11

梭罗在《瓦尔登湖》详尽地描叙了森林中的自然环境和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他来到了瓦尔登湖,“是因为我希望能谨慎地过活,而对生活的基本现实,看看自己能否学到生活必定会教我的东西,以免临终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没有生活过。”7月4日,恰好那一天是美国独立日,他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木屋里,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

他在书中写下如何建筑木屋,种豆,锄草松土,阅读或者在雨后穿越荒凉的旷野和沼泽,以及在黄昏中逡巡在的门口,隆重地守侯那些决不会来的客人。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梭罗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以致于很多的人误将此书理解成一本有关自然的文献,而忽略了其中的美感。

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千年如一。风中山毛榉的甜香,赤杨或白杨摇曳生姿,豆子的柔美吟唱,贝德福或康科德的钟声,遥远山脊上的微蓝,古代的醉鬼和宴饮者的顽固的精灵,菲茨堡铁路上呼啸而来的汽笛,在不同的时间来到湖边流连……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年又两个月里,仅用很少的时间凭借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而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后使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变为理性。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12

梭罗在《瓦尔登湖》详尽地描叙了森林中的自然环境和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他来到了瓦尔登湖,“是因为我希望能谨慎地过活,而对生活的基本现实,看看自己能否学到生活必定会教我的东西,以免临终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没有生活过。”7月4日,恰好那一天是美国独立日,他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木屋里,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

他在书中写下如何建筑木屋,种豆,锄草松土,阅读或者在雨后穿越荒凉的旷野和沼泽,以及在黄昏中逡巡在的门口,隆重地守侯那些决不会来的客人。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梭罗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以致于很多的人误将此书理解成一本有关自然的文献,而忽略了其中的美感。

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千年如一。风中山毛榉的甜香,赤杨或白杨摇曳生姿,豆子的柔美吟唱,贝德福或康科德的钟声,遥远山脊上的微蓝,古代的醉鬼和宴饮者的顽固的精灵,菲茨堡铁路上呼啸而来的汽笛,在不同的时间来到湖边流连……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年又两个月里,仅用很少的时间凭借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而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后使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变为理性。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13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合上《瓦尔登湖》蓝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从这个书上来说,梭罗写了人们的贫穷不是别人不施舍或政府不救济,更不是自己在本来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没有换一个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伟大的人用简单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并给自己留下闲暇时间,以用来做伟大的事和培养自己伟大的品格。“我没有看到过更使人振奋的事实了,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使自己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证明了人类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闲暇,人类可以和自然、和动物和平相处,可以生活得简单却同样快乐。

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于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爱,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罗心中孤寂,一种超越了浮躁,超越了个人荣辱,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孤寂,其实与其说是孤寂,我到更倾向与说是安静。在安静中梭罗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后静静的写下他的思想,静静的在瓦尔登湖旁度过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时,我都能产生一种震撼,然后静静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来。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在那时我才感觉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

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时光。《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属于大自然那纯净的心灵。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14

一直以为《瓦尔登湖》讲的是湖,读完才知道它记录了梭罗两年多的.生活和心路历程,记录了他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他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旁开垦荒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快乐、悠闲,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受外界的干扰。他与自然交朋友,与森林、湖水、飞鸟、游鱼对话。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在纷扰的城市里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看风景不需要在户外,只要有网络就行,随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现在眼前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天上学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会睡到很晚才起床,就算是出去玩也不会在意路边的风景。大多数时候我们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们总觉得大自然离我们很近就在窗户外面,但慢慢地我们却与大自然渐行渐远。

我喜欢旅游,到各种地方玩,但当我待在家里时我就不想再出去了。每次去外婆家我总是喜欢和妹妹在楼上,等到吃饭时再下楼。老妈总是会喊我到楼下来,有时喊我帮忙做事,有时叫我陪她走走,看看田里的景色、田边的植物。可每次但凡是第二个我都会在楼下站一会儿敷衍老妈,因为我觉得田里的景色没什么好看的。但其实这些风景和外出旅行时的那些著名的风景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只是我觉得这些太平凡普通罢了。

然而出去游玩时我们又能有多少亲近自然呢!我们只是匆匆地在那里走过,最后再留下点纪念,但我们却并不了解它多少。

在看《瓦尔登湖》时,我在羡慕的同时也很佩服梭罗。他喜爱自然,他一直留在瓦尔登湖做着他喜欢的事。他追寻着自己的内心,与山林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让我一个人待在那里,就算有再美的风景我也无心欣赏,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太孤单了,再美好的风景也会变得单调。我更不会想着与动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现在看过此书后,或许我也会像梭罗那样了——把自己的心带到大自然里,体验一回没有任何困扰的生活。

梭罗并不因为孤独一人而感到寂寞和无趣,正如他所说:“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快乐,而且永远不失去新意。”他把自己的灵魂带到了大自然中,所以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于是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眼中又别有一番新意。

梭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坦,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有大的妨碍。为何我们不尝试着摒弃那些奢侈品,回归人类最初的愿望——与自然亲近并融合呢?

我们是时候回归自然了,让我们带着一颗最纯净的心走进自然,去发现曾经遗失的美好。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15

第一次看到“瓦尔登湖”这四个字,大概是在“最难看下去的书”的排行榜里显眼的榜首处。再加之周围许多人说过这是本催眠神书,我就一直将它束之高阁,从不过问,直到有一夜真的失眠了,去书房翻出这本书,才真正认识了它。

梭罗并非隐士,而瓦尔登也并不安静。

恰恰和一般认知相反,它充满声音和趣味。梭罗并没有住在深山老林里,他亲手搭建的小木屋离市区仅1。6公里;而他这十几平米的小屋,也曾举办过25个人的聚会,并非与俗世远隔。而即便在肃杀的冬日里,小屋也不乏拜访者,钱宁便是其中一员。他与梭罗就着潋滟湖光谈笑风生,木屋里热闹得如同普通猎户农家。意料之外的是,梭罗的木屋没有锁,也没有门栓,可以说是开放性的。路过的农夫,猎人和动物都可以进去做客。每当散步归来,梭罗也会时而扮演一把福尔摩斯,根据烟头、脚印之类的蛛丝马迹推断“到访者”的身份,也是别有一番趣味了。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无非是困在现代化钢铁牢笼里的金丝雀一样的人。曾有人言“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坦率地说,我并不认同。且不论其中语法问题,从先后顺序便可发现其荒谬。若无为了生活的打拼,何来资本去追求诗和远方,恐怕要早早的饿死在半路,成为指路的一缕幽魂。

那么就不能追求了吗?当然可以,只是不能以梭罗和《瓦尔登湖》为范本,而是要探寻自己独一无二的路。走出牢笼,先从内心走出。《瓦尔登湖》其实是一本私人化的书,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从他的日记中摘出的。它是一本为自己而写的书,其次才是为别人。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说:“我希望这个世界的人,越不相同越好。”

可是如何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瓦尔登湖”呢?并非是盲目离职放弃生计,而是审视内心。将所有能将碎片化阅读的杂物置于一边,静下来思考,此刻自己最缺失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敢于说出自己独特想法的勇气,是守住自我不为大流所动摇的坚定,还是抛却杂念专心于一物的洒脱。可能性不计其数,但唯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

再三品读《瓦尔登湖》,能经历一次又一次震撼,读过之后,就像经历了一个被洗脑的过程,而从书中脱离,自己冷静下来反思,又会收获别样体悟。城市中的钢铁囚笼并不可怕,也不会成为走出俗世走向超脱与自由的阻碍。如果方法正确,囚笼将化为阶梯,助有心者去往所向之处。

《瓦尔登湖》不是一个具有自我构建精神的人要去盲从的幻境。大自然内蕴着终极真理、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的象征,而人凭借直觉就能感悟宇宙精神,藉由自身智慧力量,追寻所向所往,这可能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但也是发掘自己的追求和生命体验的无限乐趣所在。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16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17

犹记富翁与渔夫之间那个短小却意味深长的小故事:当渔夫悠哉地享受着海风习习,浪潮轻击的简单、平淡而闲适时,富翁却教导渔夫拼搏奋斗努力赚钱,以求有朝一日能忘却烦恼悠然自得,过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我不已经过着这样一种生活吗?”渔夫如是回应道。

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对于富翁纷繁复杂的“成功之路”,渔夫几乎如一位智者,寻得了一条通往心之所向的捷径——简约而平淡。苍旻遐缅,人事未已。当下的大多数人们显然选择了“富翁”的道路,为着一个或清晰或模糊的目标,人们不懈努力,为了所谓“诗和远方”不断奋斗,却或许在不经意间迷失在纷繁错杂的现实中,无从逃脱。

然而,梭罗大概能够通晓到了渔夫的智慧吧。他选择了独自在瓦尔登湖畔走下这段捷径——一只板斧,数十美金,一间小木屋便由此挺立湖边的丛林中,一次简约生活的画卷便在《瓦尔登湖》中徐徐展开。

在这样简约的生活中,梭罗尝试着直面生命的本质,不顺从天命,而是吸纳生命的所有精髓,以彻底革除并非生命本质的一切,将生命逼入死角,滤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于是,他不需要“喝茶和咖啡,也不用黄油,牛奶和鲜肉,因此不用这些用度去干活”,也不需要“用蚯蚓钓梭鱼,然后拿梭鱼做诱饵去钓鲈鱼”。他的生活,是“一年只需劳动三四十天,以供养自己”,是林间的熹微晨光和昏昏晚霞,鸟鸣阵阵和松鼠啾啾,是豆田里随心的劳作,是友人不时的探访,当然也是对小镇喧嚣的远离,对周遭邻居的关怀,以及那清澈而深不见底的一方淡绿色湖水的热爱和眷恋。无论是寒冬里的屋内取暖,还是初夏时的林中漫步,融汇与瓦尔登湖之畔,便是那对简约而惬意的生活的不羁追求。

谈及人们津津乐道的“金钱”,梭罗如此断言:“对满足灵魂的需求,金钱没有用武之地。”这大概便是一个不羁的灵魂在追求极简的道路上对金钱的不屑一顾;也正是对金钱的如此论断,才能让梭罗避免了重蹈富翁的覆辙,得以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追寻这最不繁杂的生活。

生活,其实并不繁杂。愿你也能在《瓦尔登湖》之畔,与梭罗共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同赏听鸟叫虫鸣,冰破湖开,共享一次极简之旅。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18

《瓦尔登湖》最深得我心的时候是那段最孤独的时光,距离现在已半年的光景,而现在我比过去更享受独处的时光,甚至吝啬于告诉别人这样的独处有多么美妙,好像怕被人知道了,会被剥夺了一样。但我自认为我的这种爱好是最低层次的,我只是大略体会到了这种快感,尚不足以达到哲学命题,而促使我去探索这样的一个鲜有人问津的话题的正是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关于孤寂的论述:我热爱孤单,我从未找到比孤寂更好的伙伴。

大体上来说,混迹于人群之间,总比在室内独处来得寂寞。思考着或者工作着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寂寞的。衡量孤寂的标准,并不是一个人和其同类之间隔了多少英里,真正勤奋的学生,哪怕伸出剑桥学院人满为患的教室中,也必定如沙漠里的托钵僧般孤寂。

梭罗在瓦尔登生活的第一年,在大半年的时间里,他甚至什么都不做,坐在阳光下,坐在湖边,树木中,从正午坐到黄昏,他把这样坐着但思考着的状态当做是全情投入地观察自己,观察自然的良机。他乐此不疲,从未感到是在浪费光阴。他在这段时间实现了灵与肉的分离,有一个灵魂的“我”在肉体的“我”之上观察,这样真切而赤裸裸的观察让他成功地对一切行为和后果都淡然处之。梭罗独居湖畔,过着近乎隐士的生活,他排斥社交,他认为社交过于廉价,我们不得不遵守某套规则,美其名曰礼仪和礼貌,以便能够忍受如此频繁的会面,而不致相互争吵。

我们生活的太拥挤,因袭彼此的生活方式,相互磕磕绊绊,因此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尊重,对所有重要而热忱的交往来说,次数再少肯定也是足够的。据此我便无知地以为他是消极避世的,和中国古代大多数隐士一样,因功名不得而愤世嫉俗,逃遁山林。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19

每个人最不缺的都是时间,然而却都显得没有多少时间来阅读思考。在读瓦尔登湖的过程中,一些想法明显的拓宽了我的思路,虽然有些问题没有能够得出最终的结论,但还是多了一些方向,而不是仅仅身陷于原本的想法。

偶尔无聊会在想人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干嘛,我们光溜溜地来到世界,最后什么也没有带走。像玄幻小说里,最后主角都是自己创造了世界,自己成为了世界里的神,但是他们却还是没有脱离受想行识、色香味触法等,最终还是没有脱离亲人、爱人抑或是朋友之类的感觉。或者当一个人不需要旁边的其他人的时候,他是不是需要不断地满足自身的感觉来促使自己更好地活下去,所以最终我们是否是都是为了过日子而过日子,或者是为了一种感觉,但是到最后都变成了一种空。

就像是当一个人做慈善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自认为做了一件正能量的事情,但是却没有想过他们所在的困境是他们今生所必须经历的[]磨难,我们可能传播了一种负能量,打破了他们自己所应该走的路。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的过程中,是不是只是为了找寻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思路更加宽广?为了寻找一种另类的方式么?

然而,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几乎都是活成了同一个人、同十个人,是因为在前人的`经验模式下我们能够更好地让自己生活吗?所以我们是否只是另一种模式下别人的延续呢?就算最终我们能够活成了自己,到了那一种传说中的情况,是否真的是?

读书心得300字瓦尔登湖篇20

瓦尔登湖已经在枕头边过了快一年,却只翻阅了小半本。它有时候会出现在浴缸边的木头架子里,有时候是在挑窗冰冷的大理石上。无论是夹杂在各种浴液的清香中,还是攀援屋外晦涩的阳光时,都那么默默,不引人注意。

这本书太寂寞,使我不敢沉入到那湖边的风声中,不敢张望那松树小屋下的荫凉。梭罗在那里想要寻找到的生命思考,关于永恒,关于生之意义,关于经济,科技发展,新闻内容之类攀附于物质的追求的鄙夷----于我是有水中月般迷幻的魔力,而现实却赤裸裸得提醒自己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倚靠现代物质文明生存的女子。空有一腔自命不凡,实则一无是处。在精神的虚空和物质的虚空间无奈徘徊又徘徊。

是寂寞在蔓延。

从精神到物质的寂寞。从物质到精神的'寂寞。

窘于交流的人,大多喜欢独自思量。梭罗的寂寞因为充满了他的个人智慧显得优游。他独自的倘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用脚度量大地的旅行更为节约,无论时间精力。在他的行走中,体会自然给予的神力。寂寞在他的观察和思考里充盈并变得很有质感,闪烁美的光辉。

我羡慕这样的寂寞。独自漫步在美丽的景色里也曾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丢掉了呢?那些用眼睛,用鼻子,用皮肤感知的季节变换,那些突然涌入内心的对自然的膜拜,那些空无一物却活泼泼思考的日子,那些从现实建树上没有任何意义的快乐,随着什么都不见了呢?

无法拒绝的物质,又无法融合到追求物质中,是很多人感受痛苦的本源吧。

比如穿过那片森林贩卖各地物资的商人们,他们是有确定的商业目标,有追求的商业利润值。在这些数字的指导下,生活也应该是充实忙碌的。无论在梭罗看来,那些人如何脱离了智慧追求无尽的愚蠢。人只有一生,把这一生充满就是快乐的。也许用虚空的思虑,也许用有形的物质。

寂寞来源于无法沉默在虚空的思虑也无法追逐进棱角分明的名利场。

我终将一直寂寞。无论有没有《瓦尔登湖》。

46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