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学新课标心得

| 新华0

写心得是记录灵感、梳理框架的重要方法,可以将平时阅读、交流、实践中的想法、感悟及时记录下来,避免灵感的流失。如何撰写优秀的读数学新课标心得?这里分享一些读数学新课标心得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读数学新课标心得篇1

我参加了这次的小学数学国培网络学习,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虽然有点累,有点忙,但我却很充实,快乐。我认真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与同行在互动平台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交流,及时写了研修日志,总结、发帖、回帖,和上交作业。经过培训,我收获颇多,进步不小,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专家引领,更新观念。

各位专家在专题讲座中,阐述了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独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的探讨,在专家们的引领下,我对新课程有了全新的理解和完整清晰的认识。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在平常的教学中,自己思考的太少,只注重上好每一堂课,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终身发展考虑的不多。通过学习我转变了思想观念,与其给学生一碗水、一桶水,不如帮学生找到水源,学生找不到方向时,与其告诉他方向,不如给他们指南针,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

二、积极交流,教学相长

这次网上培训,给了不同地区、城乡的教师们一次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畅所欲言的学习机会。在培训中,我积极与同行和专家们进行交流,解决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困惑,还了解到各地新课程开展情况,学习他们如何处理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尝试,从而做到了教学相长。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专家授课,我明白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挖掘数学本质,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让学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数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使教学设计更有底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重视数学工具的使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教学工具就是“水源”、是“指南针”、是“地图”,可以带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教师要用好数学工具,让学生将数学工具作为翅膀,惬意的展翅飞翔。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同等重要,不容忽视。所提的问题要精心设计,不能过于频繁,空泛,不能只针对少量学生,让多数学生冷场,不能只求标准答案,对学生的想法一时不去处理。提问要将学生的兴致引入课堂,问题应具体些,具有挑战性,指向背后的道理。应该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而且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经常反思,让学生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三、终身学习,提升自己

这次网络培训,我再次充电,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要以这次培训作为起点,活到老,学到老,博览群书,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探索,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学生共同成长,与时俱进。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大胆尝试,以爱育人,零距离,多角度、全方位地与学生互动,以自己的努力,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以至于对他们的一身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这次培训,我的收获比任何一次继续教育的收获还多,我决心以这次难得的培训为契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与时俱进,尽职尽责,使自己成为一名新时期合格乃至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应有的光和热。通过这次学习,让我知道了如何更好地反思教学,如何进行同伴互助,怎样从一个单纯的教书匠转变成一个专家型的教师等等。这些理论对我来说很是及时,有了这些先进的理论,才能知道出有效的实践。以后的工作中决心:高标准要求自己,高水平引领学生,高境界体现价值。

新课程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力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国培小学数学心得体会范文2

前段时间接到学校的通知,让我来参加为期15天的“20__陕西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技能提升研修项目小学数学学科”的培训,我非常的开心。在培训学习期间,我聆听了很多专家和名师的讲座,例如:单国老师的《从学生的数学成长中反思我们的教学》;徐传胜老师的《数学文化赏析》;曲安京教授《中国数学史上的数学素材》讲座;郝振华老师的《骨干教师的成长之路》等等。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及精湛的理论,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引领。我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

经过这为期10天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道德修养,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也从中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现将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与大家一同分享:

这短短11天的培训,突然让我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我觉得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自己教育教学上的不足也很多,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必须是着眼于未来,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

培训只是一种手段,也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予的这股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这次教师培训使我焕发出无限生机,也使我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最后,我会好好把握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钻研教学业务,让自己的理论水平更高,实践能力更强,发展更快,我会不断反思,改进,向同仁们好好学习,我也相信,我会在倾听,反思,实践中做的更好。

读数学新课标心得篇2

为了贯彻教育部“文理不分科”的原则,高中课标20__年版在内容和结构上做了一些调整,使其能综合高中文科数学与理科数学在内容上的差异,并将难度定位在原文科数学与理科数学之间。高中课标20__年版提出了六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过去的课程结构,重点关注内容的多少和难度,重视内容标准。本次课标修订做出了突破性调整和补充,专门设置了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把学习内容、教学、学习、考试、评价融为一体,重视教育质量,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20__年版)》中明确指出:“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是在数学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从《课程标准(20__年版)》中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阐述,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基本特征是相辅相成的。抽象性、严谨性与广泛应用性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与数学核心素养对比发现,数学抽象与直观想象表现为抽象性,逻辑推理与数学运算表现为严谨性,数学建模与数学分析表现为应用性。

2、数学核心素养既有外在也有内涵,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其外在,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其内涵,这决定了数学核心素养不是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数学知识技能,凌驾于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两者之上。

3、在高中数学课程中,数学核心素养能够通过后天培养获得,我们可以在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也与特定情境相关,例如现实情境、数学情境或科学情境,让数学问题都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同时,外在行为也可以表现具有可测性的数学核心素养,通过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程度进行评估。

4、六个数学核心素养之间并不是分裂无关的,而是相互贯通的,例如,直观想象与数据分析离不开数学模型,运算能力也是一种逻辑推理。因此,数学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彼此呼应,让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得到提高。

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提出以后,“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摆脱传统的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已经成为高中数学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标准(20__年版)》中提出数学课程目标:“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以往的数学课程相比,“四基”不再将“双基”作为仅有的工具和技能进行教学,更加关注数学思想与学生基本活动经验。要以数学知识和教师为主导,培养有能力、有发展的学生,促进学生掌握永久性知识技能。人本主义的课程取向,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和需求,重视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强调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尤其是自我能力的形成。从价值取向来看,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不是以学术理性为倾向,也不是单纯抛弃数学内容,忽略数学知识,以人本主义为倾向,而是理性与人本相互融合的价值取向,其目的在于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变为学习者能够接受的教育形态。高中数学课程应该重视数学中最本质的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让学生具备受益终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已经完成,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关心的是能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通过研读新课标我们可以发现,在新课标中,对于学生的成长提及的最多,对于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最多。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明白新课标的主题指向的是学生的学,但是,能够实现学生发展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才是主导。让学生拥有素养与能力,教师首先要是“高师”。数学理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劳永逸,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心理学习过程,这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是在升华教材数学知识背后的材料及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不能利用“传授—接受”的教学方式,停留在训练层面,而是要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情境,采用“问题链”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质疑—探疑—答疑—释疑”的学习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身临数学“场域”,借助参与式学习活动,通过反思性教学将数学理性思维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内在思维品质,让学生经历可思维、善思维、乐思维的过程,从而领会和感悟形成理智的、稳定的、可迁移的思维模式。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中数学的革新依然成为必然的选择,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我,完善知识体系,积极拓展思维,满足现阶段的教育需求。

读数学新课标心得篇3

今天上午聆听了史宁中教授的培训,感悟颇多,现总结如下:

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与人的行为(思维、做事)有关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性目标的拓展,是四基的继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表述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新课标的第1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的第2个突破: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读数学新课标心得篇4

第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第三、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读数学新课标心得篇5

(1)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读数学新课标心得篇6

20__年x月x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新课标对以后的数学教学有着非常强的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标,在工作室主持人乔利荣的带领下,我们认真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关于《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核心素养》的报告,受益匪浅,现分享我的几点感受:

一、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了解运算的一致性。

以往教学整数、分数、小数的运算教学时,常常都是通过现实意义说明各个运算的道理,缺乏一致性,让学生认为它们的运算不同,反而容易扰乱学生的思维。因此,20__年的'新课标将重点体现数的认识和运算的一致性。其实也是对我们这些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提供基础。

二、跨学科教学的挑战

新课标中提倡把跨学科的内容融于教学之中。通过多学科的横向联合,增强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比如:近几年常常出现的数学阅读理解题,在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面对这样的改变,虽然让我觉得有些迷茫,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跨学科的教学提升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我们不仅需要钻研数学学科的知识,也同时需要去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尤其是语文、科学、历史等等),多听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堂。只有自己勇于“跨界”学习,才能践行“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

在综合与实践方面也同时增加了跨学科的内容。把原来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以“主题活动”(小学)的形式在综合与实践中进行呈现,这也是学习方式的一大重点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灵活的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前概念,引导学生们在活动中讨论、质疑、交流,最后实现问题解决,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三、传统文化要有数学

传统文化要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要践行在数学学科中,所以数学课程内容将增加了很多传统文化内容的介绍,比如:“曹冲称象”、“度量衡的故事”、“圆周率的故事”等等。同时,史宁中教授也提醒数学老师们:要注意数学学科讲传统文化要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要教会孩子们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中,除了介绍重量单位之外,老师们还要讲解“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分量和”的道理。这些都值得我们这些数学老师去探讨,在未来的教学中认真的思考。

20__年新课标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不断认真研读的内容,如:方程移到初中、百分数移入“统计与概率”、强调代数推理和几何直观等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的理念总是需要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新课标的学习不仅让我明确了教学方向,也激励着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研究和成长。

读数学新课标心得篇7

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反思。对学生创新认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数学新课标的理论知识,以后我会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我的数学教学。

读数学新课标心得篇8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下面谈一谈本次学习的收获: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本学段,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了一步。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我将在课标的指引下,尽自己最大所能,完成好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读数学新课标心得篇9

最近,我又认真的学习了一遍《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一、教师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四、转变教学方法

1、注意创设教学情境。

2、注意知识探究过程。

3、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4、注意在教学中要体现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参与。

5、注意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因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作业布置应当尽量与生活联系起来。

6、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就“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内容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应该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情绪,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因为他知道会有人来指导他怎么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读数学新课标心得篇10

教授的讲座中重点分析了2022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变化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听完讲座让我对2022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认识到新课标需要后期慢慢去阅读并理解。史教授一开始就重点强调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解读了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史教授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

下面就我印象深刻的一些观点进行简单梳理。

一、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上,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39;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趋势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包括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领域没有变化。但是,为了更好地适用于四基的教学,或者进一步说更好地适用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这次课标修订有个总体趋势是这样:在数与代数中要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并且把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去;在图形与几何中,更加强调几何直观,这样的话就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增加尺规作图就是在小学数学中要增加一些操作;让学生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本质,感悟数学这个概念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三、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第一个原则,不单纯介绍概念。就是说,像过去说角的概念,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然后,不比较角的大小;也不讲角的计算。这样的话,这样的教学也是不好的。

读数学新课标心得篇11

面对课程改革,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之一。这么一句很朴素的话,却是我梦寐以求的境界。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呢?以下是我对新课标学习的一些感悟:

一、让学生享受生动有趣的数学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绪还在“闲逛”,靠纯粹的课堂组织效果不理想。因此,新课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富有情趣的引入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学会了新知,巩固了新知识。在这里,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丰富,思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这样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也使学生越学越有趣,更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数学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己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记得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读数学新课标心得篇12

数学是什么呢?对数学的理解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回答。《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对数学本质采用了描述性的定义。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这种动态的数学观,一方面为深刻认识数学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是对传统数学观的一种超越;另一方面,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的数学观。如果把数学理解成一种科学语言,那教师就会注重数学语言的形成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如果把认为数学是一种工具,那么教学就会侧重于对学习的记忆和训练,或者将数学应用于解题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中;如果是一种模型的数学观,就会注重数学模型的发生、抽象过程;如果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那教学就会把数学纳入到广阔的社会文化中去,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理性精神、创新内涵和思想方法。由此可见,不同的数学观,会折射出不同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观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如何建构这样的数学观呢?

一、动态、多元、发展的数学观

数学观是人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什么是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的基本特征的根本看法和认识。社会建构主义承认人类知识、规则和约定对数学真理的确定起着关键性作用,它汲取了拟经验主义与可误主义的认识论,即数学知识和概念是发展变化的思想。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是数学知识的生成。关于数学本质的认识,皮亚杰指出,数学并非是关于物质对象的,而是关系到人类施加于物质对象之上的活动,即数学的根源不是对现实客体对象的分析综合,而是人类主体的基本实践活动。社会建构主义的数学观认识数学是一种活动,数学知识是被创造的。

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的数学的本质。问题解决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由问题推动而发展的学科。数学体现着人类发明与创造,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成品,它的结果是开放的、可修正的,因而它必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提出和发现平常事物中的数学问题,发现问题更强调了主体的主动性的需求。

什么才是正确的数学观呢?有认将正确的数学观理解为:一种分析和理解的偏好、一种理解结构和结构关系的偏好。对于多元的数学观而言,应强调数学观的多种形式,也就是不能完全排斥工具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数学观,他们也有其优点和对教学有利的一面,我们更多的是着眼于对教育教学的贡献。同时,数学观也是发展的,历史的印记已经足以说明这一点,将来的数学观也将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对于个人的数学观也在自我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地完善,发展。

二、系统数学观的建构

1、知识+实践+反思+共同体的形式建构数学观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于教师的数学观,由于每位老师的知识背景,教学经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层次的不同;因此,也需要经历一个自我,富有个性的建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就是:学习并非是对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建构主义突出强调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知识+实践+反思的形式是很好促进个人数学观的建构的。首先,是对数学观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将其纳入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当中去,做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接着就是关键的做数学的过程;从本质上,体验、实践、感悟自我的数学观,实践和反思的交互进行将使更加健全自我的数学观。

从社会建构主义观点看,数学被看作是人类的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该活动就应由事实性结论、问题、语言、方法、数学研究的一些主体对象等内容组成。这些主体对象就成为共同体,那么他们对数学观认识形成的一致或不一致的看法。作为数学共同体的交流和讨论,将极大地促进对数学观地系统建构。

2、多元的数学观带来的多样的启发

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每种数学观,对于任何一种的数学观,既有对教育教学促进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我们更多地讨论的使某种数学观积极的一面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更多地减少它地消极影响。数学的教学是个复杂的系统,它受学习材料,学生对象,学习情景,教师的`数学观,师生的心理和情绪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就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某种数学观的积极面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多种的学习方式,包括:理解接受、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具有的是动态的、易谬主义的数学观的老师,他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大力提倡学生的参与,包括问题解决、合作学习、批判性讨论等,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学生通过猜测、发现、验证、交流等活动,不断修正对知识的已有认识,学生以主动积极的状态参与数学的学习;与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比较,显得更加人性化。但是动态的、易谬主义的数学观花时比较多,对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把握要求比较高,一般比较适合于单元起始课,概念课的初步认识,对数学模型探究课的教学。

形式主义的数学观,教师无疑更加强调顺序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数学的各个部分进行联系,以形成一个高度统一和十分严密的结构系统;对知识的教学是放在一个大的知识背景下进行讨论和学习,更易于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现在小学教师中大部分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数学观,原因其一是这样更容易把握对数学课堂的教学,其二是现在应试教育影响所导致的结果。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讨论交流和理解接受的学习。但形式主义的数学观指导下的教学,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学习的,把数学知识当作一种纯客观的真理,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一般适合于文本解读式,知识结构图复习整理课,知识讲授环节等教学。

工具主义的数学观的教学,教师认为数学就是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记忆、练习等,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数学题,为了应付生活中的某些演算;采用知识的灌输、教师的示范,学生职责就是记忆和模仿,缺乏了知识的再生性,缺乏了知识间的联系性。工具主义的数学观下的教学会使数学变得艰深难懂、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回避数学、害怕数学、不愿接触数学的情绪反应。但是,它也有它的积极面;对于一些最重要的与必背的数学公式、定理和法则,必须要熟练地记忆,当然是在理解的前提下;在解题时,达到信手拈来的自动化程度,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建构数学观的结构

不同的历史阶段强调和发展某种数学观,这是对数学本质的不断认识和数学发展所决定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取舍这些不同历史阶段或不同流派的数学观呢?我认为应强调某种数学观的主调作用,其他的数学观为辅,以达到主次的平衡。按照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将社会建构主义的数学观,拟经验的数学观,问题解决的数学观作为核心的数学观,或者某两种数学观的结合点作为主要的数学观,将其他的数学观作为次要的。从数学观的角度来分析,老师精心设计的课是以社会建构主义数学观和问题解决式地数学观为主的,倡导数学是学生再创造,知识再建构的一个活动;而对于家常课和练习课,更多的是多元数学观的交错和融合,如何在这样的课中把握和渗透多元的数学观,主要依仗的是教师的教学功力和对数学观的实践和理解。如果把握不够,就很容易将一种数学观进行强调或突显,从而走上了一个极端。

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数学观念,深入认识数学本质和历史演进过程,不仅有科学的数学观,还应从数学哲学层面形成数学文化观念、数学价值观念和数学应用观念,逐步从静态的、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数学观转向到动态的、多元的、发展的辩证数学观。

读数学新课标心得篇13

聆听了史宁中教授对于新课标的解读,对于数学课程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点收获:

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理解

数学不仅只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的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数学研究过程是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结论,通过模型搭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而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表述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眼光的内核是数学抽象,它体现了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的内核是逻辑推理,它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的内核是数学模型,它体现了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应该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想培养的过程,这也许在一节课的教育中实现不了,但应当作为教_师数学教育的“魂”,这将为学生提供正视和探究世界的方法。

二、对未来数学课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们应该注意到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内容结构化调整的基础上把握好每个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新课标对各个内容领域都进了细微调整,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代数推理”,增强了“几何直观”。如何基于两个代数基本事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代数推理?如何设计“尺规作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于图形的直觉?也是亟待思考的命题。

读数学新课标心得篇14

近期,通过在线学习,聆听了义教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题为《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修订总体情况介绍》的线上培训讲座。史教授从课标修订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做了详细而深刻的解读。通过学习,让我对新课标有了全新的认识,感悟颇多。

一、理解数学核心素养

本次学习,清晰的感受到课程标准在修订方面不论是学段的变化、体例变化、还是表述形式,都在进一步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史教授从“双基”到“四基”,再讲到核心素养,强调过程,学生亲身经历,获得经验。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对我们日常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核心素养的基本的内涵也可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认识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的眼光体现了数学的一般性,数学的.思维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的语言体现了应用的广泛性。因此,新课标给我们的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转化为一种自身的潜意识,让学生把数学真正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体会数学,应用数学。

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提倡把跨学科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数学课程。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理化课程的工具,所以新版《课标》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多学科的横向联合,增强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跨学科的教学,提升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这也将是我们一线教师今后致力研究的大方向。只有自己勇于“跨界”学习,才能践行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双减”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让我们课程改革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向着纵深延伸。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加强学习,进一步研究新课标的变化,紧跟课标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读数学新课标心得篇15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被异化,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自我,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内省和反思。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自己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不要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的教学中,我们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之气,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们还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赞同时要点头示意,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学会评点别人发言内容中的优缺点。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要把完成作业当作一种任务,要让学生做作业前先准备好要用的物品,认真做好每一题后要再仔细检查和验算,要让自己会做的题都做对,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要通过看书和向别人请教想办法克服困难做出来,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整理和收拾好学习用品,做到有始有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能急功近利,时紧时松,不要因为要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坏习惯迁就,其实如果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课堂如同一盘散沙,教师难以调控教学局面,教学面向全体就得不到真正落实,要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对学生的坏习惯决不能因为课改的理念而一味地迁就,还是要严格要求学生,一切按规矩、制度办事。好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好习惯也一定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多加快学习的步伐,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466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