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在11月24日上午9点参加了第一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城市共同体”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校园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虽然是网络直播的形式,但是我从专家的精彩讲座里,有了很多的收获和思考。
首先,我学会了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工作历程。需要先量表筛查,也可以问卷筛查和班主任观察结合,然后进行心理访谈,最后形成心理档案。尤其是在筛查前,心理测量的指导语至关重要,我学会了这三句指导语:一、为能更有针对性开展同学们的心理帮扶,开展此次调查,所以答案无对错之分。二、请仔细阅读题目,凭第一感觉回答。我们心理辅导站会对你的结果进行保密。三、为提高量表的有效性,数据也会被用于深入研究,谢谢理解。
其次,学校要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相关讲座,开展校园心理文化活动,组织多种培训,提升危机预防及干预的专业素质。像我们学校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也有专任老师在七年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授,并进行心理筛查做到及时反馈,这就非常好。班主任老师更要重点关注班级中的特殊学生,重点关注有自伤行为及明确心理诊断的学生及有自杀未遂历史的学生。而且,一旦出现危机事件,必须尽量缩小事件的影响和扩散程度,因为专家说,这样可以避免自杀传染。所以每个学校都要对入学新生进行普遍筛查。确定心理高危学生名单,进入预警库备案。其实,我觉得发言的这几名专家讲得都非常好。就我个人而言,西安的解慧明教授与武汉的张汉强所长的讲座给我带来的收获更多。
解教授分享的33455“三全三阶四段五级五位”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我觉得做得特别好,很佩服西安的教育同仁。三全:全员育人、全流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阶:预防、干预、发展。四段:日常课程预防、测评筛查体系、个体或者团体干预、转诊绿色通道。五级:医院、政府、学校、社会、媒体。五位:学生、心理委员、班主任、校内心理中心、校外专业心理机构。尤其是思维型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学习后我受益匪浅。深度思维是一切教育教学的核心活动——教学的本质是思维,学习的关键是思考。深度思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源于不合理的信念和非理性的判断。说的太对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中,我会从育人落脚点来看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促进了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并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变。思维型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活动育人流程分为开始阶段: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发展阶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生成阶段:总结反思、自主构建;结束阶段:从知到行、迁移应用。提出思维型“知情思行”四要素心理健康育人机制,对于我们现在的校园非常可行,因为通过“知”“情”“思”“行”四要素有机统一,实现“有知到行,思行合一”。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我记住了解教授的这句话:“治重症者为下医,治无病者为上医”。为了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可以建构思维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育人体系——六大主题班会:入学适应、爱国主义、人际交往、青春期、学会学习、学会感恩。这个可以让我们班主任工作室的骨干成员们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开展一下,看看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小组自主管理:小组文化建设、小组凝聚力建设、小组帮扶行动、小组多元化评价。我觉得这点可行性也比较高,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一下。积极人格培育:智慧、勇气、仁爱、公平、节制、卓越。五步法后进生转化:动机关、目标关、方法关、时间关、心态关。这也是可以在班里进行实践,看我们的学生可否化用西安的经验。还有生涯规划六步法、创新素质培养、个性化辅导。总之,五位联动中,学校是主力军,日常筛查、心理档案、危机识别、及时转诊。只有五位一体,才能达到心理育人的效果,实现育心与育德相统一。
最后,武汉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张汉强所长给我们从心理危机的发现之问?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心理危机的防范举措三个方面进行了讲座。什么是心理安全?个体或群体所具有的没有担心、不受威胁的心理状态。当一个人感受到不安全时,常有两种反应:一是战斗,二是逃避。战斗和逃避的极致,很可能是自杀。张所长给我们分析了心理安全的三个方面:一,学业心理安全,二,人际心理安全。三,环境心理安全。他给我们详细举例阐释了这三种心理安全的知识。学业心理安全问题是因为学习活动、学业成绩未达到教师、家长的要求而引发的担心,以及教师或家长对学生学习不满时所作出的威胁。人际安全问题是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亲子之间的人际摩擦、人际冲突、人际孤立,常会引发学生对维持关系的担心。环境心理安全问题是班级的物理环境(如班级贴的高考口号: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和心理环境(如座位随成绩好坏而随时调整)引发学生感到担心和受到威胁。高频率的威胁、担心和高强度的威胁、担心会对学生的心理安全水平产生不良影响。像有的父母一见的放学的孩子,经常问的话是:“今天学习如何?挨批评了没有?有没有考试?考的如何?”以至于孩子一见到父母就会产生担心,这就是高频率的威胁、担心;高强度的威胁、担心是个体或群体因尊严或生命价值受到挑战而产生的痛苦感。
张所长认为,个体心理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中家庭因素是最重要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个性特点以及家庭氛围都会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安全产生影响。在教养方式方面,专制型教养方式和忽视型教养方式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安全产生不良影响。学到此,更让我觉得班主任老师任重而道远,必须做好和家长的互动联系,全力帮助孩子能享受到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从事教育事业十几年,遇到过很多需要帮助的孩子,接触心理学之前,实在是无能为力。自从学了心理学,我试着用自己浅薄的知识帮助一些孩子,让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学习,从而帮助更多孩子的决心。
生命诚可贵,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们尽自己最大努力的能力帮助孩子们消除自杀的念头,减轻他们精神上的痛苦
1、首先要消除和自杀有关的因素,寻找它的导火索,的做出一些缓解和应对措施;
2,了解他自杀的情况,和求助者交流,让求助者内心的一些自杀的想法冲动宣泄出来;
3,对自杀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给予劝解安慰支持宣泄,在他悲观的时候让他情绪得到有效的解脱。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除了需要积极关注,倾听,正向沟通,还需要共情,感情链接,重要的是做出正确的判断,综合评估后指定紧急干预措施。同时,我们自己也需要缓解压力。
希望通过以后的学习培训,和各位优秀的咨询师共同努力,帮助到更多的孩子,帮他们从人生的灰暗中走出来,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4月18至19日两天时间,我有幸参加了在台州学院临海校区举办的北京大学徐凯文博士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专题培训,收获很大。为了便于大家学习,我按章节进行了详细梳理。
首先,徐博士从原北大校长周其凤、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富士康老总郭台铭、IBM的困惑谈起,揭露xx后大学生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给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接着,他就北大入学大一新生的自杀率逐年增高这一事实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大一新生多为带病入学,是当前变态的高考教育体制所带来的结果。然后,徐博士将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和北京大学学生用刀伤人事件的媒体报道进行了比较,让我认识到在报道危机事件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官方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持续提供最新消息,这样做能够有效阻止谣言四起。
2、对(自杀)危机事件的信息报道不宜过于详细,尤其是不能包含细节,避免有人效仿。因为诸多事实表明,媒体报道的(自杀)细节越多,(自杀)模仿行为就会越多。
3、发布的信息要客观真实。
4、发布信息时不要将焦点关注在事件的起因上,而应该将焦点放在对受害者的人文关怀上。
紧接着,徐博士又从为洗刷“死亡之桥”而改造后的韩国麻浦大桥高自杀事件讲起,向我们阐明了自杀的著名效应、模仿效应和呼救效应,同时也告诉我们: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然后,徐博士紧密结合自己的调研和所干预的个案,向我们阐述了中国人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尤其是抑郁症和神经症;自杀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自杀在理论上是可以预防的,从中国大学生的自杀率显著低于美国大学生的自杀率这一事实发现,在高校教育管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之所以低于其他国家和中国其他群体,是因为有一支强大的辅导员队伍。据北京大学统计,危机事件的反馈有73%来自院系,自己求助的仅有18%。由此可知,院系辅导员的作用甚为关键,做好危机干预的第一步是要学会识别心理危机事件,并做好信息上报至关重要。
最后,徐博士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特点进行概括:
1、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和严重,主要体现在极端个案;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以神经症为主要问题类型,越来越多呈现出人格障碍问题为主要问题类型和工作难点。
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咨询或治疗问题,而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早期创伤和寄养经历,应试教育体制等成为心理问题的越来越重要的根源。
3、理想、信仰、价值观、生命价值与意义、学习价值与意义等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在徐博士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中午利用休息时间观看了电影《少女初体验》,直观地了解到抑郁症病人自残、自杀的原因。在下午的课程中,徐博士紧密结合电影情节和多个案例讲起,让我很形象深刻地认识到:
1、失恋只是自杀的诱因,其核心原因来自家庭。
2、对于人格障碍患者,很重要的是重新获得关心与界限。
3、有儿童期虐待和家庭功能失调等人属于高危人群。经过创伤后,当事人一般会有压力减少行为:自毁行为,无节制地狂欢、发泄,过度地和不适应地性行为等。
4、在处理群体性的PTSD时,一定要团队工作,做到彼此相互支持、及时督导,否则很快就会崩溃,出现替代创伤。
首先,徐博士提出心理危机干预的树理论。他指出,树理论对于心理危机的评估与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树理论对自杀风险个案评估的有效性高达xx、1%,远高于MMPI的有效性(26、2%)。他把一个人看做一棵大树,树根是指家庭与依恋关系,树干是指社会支持和信仰、价值观,树叶是指成就感、自我实现,阳光雨露是指社会环境。
接着,徐博士利用10道测验题目指出了我们对自杀的认识误区。我认识到了:
1、自杀身亡的人中有25%—50%的人曾有过尝试自杀。因此,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掌握曾有自杀尝试的学生信息,并给予高度关注。
2、心理健康与性格外向、内向无关,性格奔放活跃的人也可能出现问题;性格外向的也会有抑郁,是常被我们忽视的微笑抑郁或阴性抑郁。
3、谈论自杀的人不会自杀,这是错误的。谈论或关注自杀可能是一个呼救的信号,我们应该科学决断,不能自欺欺人。
4、考试、失恋不是心理危机的根本因素,社会支持系统缺失才是根源。
5、有自杀倾向的人恢复正常时,危险并没有结束,心理危机者往往经历一个“挣扎—呼救—平静”的过程,平静期往往是最危险期。因此,对于刚康复出院的病人,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干预。
6、心理干预是干预者不能回避自杀等敏感问题,需要用坦诚和专业与被干预者建立信任关系。与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论自杀并不会引发他下决心自杀。
7、如果一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自杀,他人则通常无法控制。这种认识错误的,因为没有谁真的想死,自杀成功的人多是因为身边没有人制止,或者没有人可以求助。在我国,人没有自杀权,阻止他人自杀不属于侵权行为。
下午,徐博士从“如何拯救危机干预67小时”个案出发,对咨询师的评估记录和干预过程进行点评,指出了该咨询师的诸多不当之处,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不同情况下的危机个案处理办法。具体如下:
1、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安全。不管危机个案在哪里,我们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当事人的生命安全,打探当事人的地点、通知他的紧急联系人,确保他的身边有人,暂时打消自杀念头。
2、做好自杀风险评估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家族有精神病史、身体久治不愈无比疼痛、人际关系问题、被抛弃或被拒绝、丧失、工作和经济状况差,使用网络等媒介发表自杀相关文章、诗句、说说、日记、艺术作品等发布自杀信息时,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做好监视。
3、自杀风险的警示主要有4个:
1)自杀计划的特性,越详细越危险;
2)自杀方式的杀伤力,越危险,自杀风险越高;
3)选用未完成计划的方法的可行性(帮助当事人寻找替代自杀的方法);
4)在计划中帮助个案的可能性(家人和朋友都是可以利用得资源,身边有人可以避免当事人自杀)。
4、徐博士分享《自杀自伤评估表》,根据评分进行判别其自杀风险高低。如果是0—2分,则可以让当事人回家,需要进一步观察随访;3—4分,则需要报告院系领导、院系辅导员,密切观察随访,24小时监护,24小时候再做评估,可联系家长;5—6分,报告院系领导,院系辅导员,做好密切观察随访,通知父母,送精神科门诊或精神科会诊,24小时监护,强烈建议住院治疗;7—10分,通知父母,立即住院。
5、康复后的个体回到生活环境后一定要解决“社会支持”问题,解决问题远不如建立关系重要。
6、心理干预必须要团队协作。在干预团队中,学校领导充当“司令员”角色,心理咨询师及督导担任“参谋长”角色,学生工作者担任“主战部队”角色,精神科医生及医院担任“攻坚部队”角色,学校保卫部门担任“辅助战斗部队”角色。
7、发现自杀危机事件时,院系必须做两件事:通知父母前来、对当事人给予24小时监护。
8、通知父母,父母均不能或不愿意前来时,我们务必要求家长授权监护人,办理住院手续,一定可以保证当事人的生命安全。联系家长时,我们要向家长如实反馈学生情况;不让家长告知学生要到学校事宜,不要提及学校发生的事情;向家长保证,在家长到校之前,我们会安排24小时监护保证当事人安全。
9、家长不同意授权,也不前往学校时,可要求家长发个《免责声明》,并注意全程录音。如若家长也不同意发免责声明时,我们可告知家长精神卫生法第二十八条内容,告知家长我们可联系当地公安机关交由公安机关处理。
10、 24小时监护是指分分秒秒都在视野范围中。安排监护房间时,尽量选择一楼房间,房间内无煤气,无刀具等锐器;陪护人尽量选择有责任心的并且与当事人关系要好的人来做;陪护人分分秒秒看护,不让当事人离开视线,重点看管好门、窗位置。
最后,徐博士总结心理危机干预要做到九点:
1、付出任何努力让个案放弃他所选的方法;
2、减压,评估导致自杀想法的应激源,设法处理;
3、要打破保密原则,而且要通知其家人或朋友(妥善保管相关材料,如遗书等);
4、不管年龄多大,都要建立一条[生命线](电话保持畅通);
5、和个案订不伤害协议;
6、立即处理;
7、尽快约定下次访谈时间;
8、制定行动计划;
9、随时可用电话联络到
本次培训是我感觉收获最大、指导性最强、专业性最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两天的培训告诉了我下一步应该如何更有效地筛查出高危群体,如何建立危机干预机制以预防和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这是一次非常专业的培训,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学生工作会有很大帮助,非常感谢台州学院提供的培训机会,也希望我们学校多提供一些诸如此类的高质量的培训。
为提高我区中小学全体教师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技能,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校园心理危机,保障学生健康成长。XXX市教育局特别为我区中小学全体教师开展了校园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培训线上讲座,活动邀请了X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XXX老师。讲座主要围绕校园心理危机的类型与识别、自杀风险的评估与访谈、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与技术等内容。其中涵盖了很多理论、专业技能、实践体验以及现场案例督导等。
通过这次的培训使我收获良多,第一:从曾老师的经验和所折射出来的敬业精神,让我深深地感到要成为一名好的心理老师,是需要用心、细心、暖心、耐心和真心的。第二:对心理危机的相关术语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界定能力。如非自杀性自残、危机、心理危机、抑郁情绪、抑郁症、双相障碍、认知功能、社会功能、PDST(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第三:对平时心理工作的一些困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提升了对心理危机的识别、评估和干预能力。如对校园危机的识别,疫情下较为突出的应激性危机频发,如亲子关系所导致的危机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危机。
结合本人的工作岗位,通过这一次较为系统的实效性培训学习,使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危机干预知识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也让自己深深地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匮乏,明确了自己的短板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1、努力学习,提升心理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我决心多看书,多思考,多反思,多积累材料。如赵教授的《还有路可走》心理学基础理论: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
2、把自己的心理调适好,做一名阳光乐观的老师。在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我们应该先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对待自己要做到会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被小事激怒,甚至做出有失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工作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困惑和烦恼,特别是疫情下遇到的烦恼会更多,作为学生心理导师的我们唯有做好心理调适,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营造公平学习生活氛围,使学生心理平衡。对学生应该做到对待任何一个学生都要平等、公平,要学会尊重学生。对待任何一个孩子,不能有私心有偏见,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顺孩子之天性,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真诚是最重要的,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想孩子之所想,知孩子之所需。
曾经读过海子的诗文,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轻柔纯净的诗句里,充满了明朗和希望,以及对他人满满的祝福。可是他走了,没等到充满期盼浪漫的那个春天,长留在冰冷的冬季。留下了残缺的诗篇,很是遗憾!
在网上也曾看到孩子们自杀的信息,特别是前段时间一个摄影师离去后留下的那封长长的遗书,我边读边哭,那里有那么多无奈,那么多内心挣扎,可是父母却不能感知……父母没经历过培训就当了父母,只为生计奔波而从未过真正关注自己的孩子,读不懂孩子的内心、觉察不到孩子的变化,童年的纯真被嘲笑和欺凌侵占,不当的斥责和道德绑架让脆弱的孩子背负的太多,直到不能负重,可能碰到了最后一棵稻草,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作为一个母亲,我很是惋惜痛心;作为取得三级咨询师证书而无所事从的自己,更感到难过内疚,如果早做心理干预,也许不再是也许……还好,梁老师发出号召、及时搭建平台,庆幸自己抽出时间参加了这次“心灵导航”危机干预方面的培训,通过学习理论与技能,不断全面提升自己,与一群富有爱心的团队一起做公益,去帮助迷茫的青少年找回自己的人生之路。
牢记“停一停、呼一呼、想一想、说一说、问一问”干预五步法,做到用心倾听,用爱帮扶,用情引领,用智唤醒,为生命不能尽力而为,只能全力以赴!愿大家早日学成通用,众志成城凝聚成爱和希望的火光,铸成生命的望塔,去照亮孩子们内心深处黑暗的角落,一路引领前行!
4月24日~26日,很荣幸参加了“20xx年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培训。
这次培训的内容很丰富,讲座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从个案到亲身体验,教师丰富的经验,灵活的教学方法,活跃的课堂氛围,步步深入的情感熏陶,无不深深吸引着我。激情的口号、积极的心态、有趣的游戏、巧妙的活动,这些培训内容不仅让我开拓了眼界,还为我们这些心理健康教育门外汉指出了实际操作的方向及方法。现代的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作为教师,应该要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不懂做人的道理,学知识又有何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以灵活多变的形式、丰富实际的内容去吸引学生,提高学生自助和互助的能力。使学生在玩中有所收获、在玩中得到历练、在玩中促进成长。让我们的孩子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更加拥有一颗健康、愉快的心灵。
培训及实践后更加体会到: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通过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一个尽职的教师需要休息和放松,开拓的视野、平和的心态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的情绪能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
三、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能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学后时常勉励自己要重视自己的心理,正视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保持开阔的心境,用积极的心态对待每一件事!以上,体会可能肤浅,学习还不够深刻,用以后的实践慢慢体会吧。
接触心理学这个领域,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但仅是这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让我获益良多。
作为一个妈妈,它让我能够有耐心的陪伴孩子渡过青春期、叛逆期,与孩子共情,去体会孩子的迷茫,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最近几年,未成年人自杀事件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在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痛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但是在他们遇到心理危机的时候能够有人给予一丝慰藉和希望,或许就会挽救一条生命,更可以挽救一个家庭的完整。
之前学习心理学是为了自己,但是在加入这个团队之后,如果能帮助到其他孩子,这让学习心理学变的更有意义,特别是在梁会长的培训中学到一些实用的沟通话术之后,也增添一些信心。希望能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迷茫中的青少年,给予他们温暖和光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体局组织为期两天“呵护心灵,美丽人生”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培训,听后受益颇丰。
全国优秀心理学工作者李玉林老师为大家呈现出一堂《关于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课程:具体介绍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在现如今已经越来越普遍,它会给人一种心理压力或者造成的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它主要是以紧急的解决当前问题为主要目标,个体需要心理危机的紧急介入,给患者一定的安全感,一般会在心理危机干预当中进行实施。以及重点强调心理危机干预的四个阶段:即刻;1或2天之后;1或2周之后;1或2个月之后。通过具体案例逐一分析,句句在我心。提醒我们孩子们出现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原因造成的,这也需要我们去了解很多案例,学习很多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心去爱孩子,去感受他的痛苦,耐心的去帮助他。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希望我们每帮助一个孩子,就把所学所悟都总结成经验,积累财富,为之后的工作打好更坚实的基础。
薛莹老师的课程是关于教师的压力缓解与情绪管理从四方面着手来讲:对压力的认知;教师期望的效应;测试一下你现在的心理压力有多大;如何管理压力。有效的和培训教师互动,通过小游戏说10遍老鼠和说10遍鼠老,突击问大家“猫怕什么?”在座的教师几乎异口同声喊出猫,大家意识到自己错了都哄堂大笑。小游戏背后的意义是永远不要被你的对手激怒,当你被对手激怒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智商就是零。保持冷静就是王者。薛莹老师的培训,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真正弄懂什么叫做“心理健康”愿意做一名真正有阳光心态的二十一世纪新型教师。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人要有健康的的心态,两者有机结合才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可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杨帆老师的课程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少年说具体的案例诠释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体现在低落情绪、哭泣、亢奋、焦虑、悲伤、焦虑易怒,交给我们看到的问题,是另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何帮助学生,教师利用学习成就、学习成就、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来干预。因为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已占有一定比例。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会发现学生校园里有这样一些学生:有的性格懦弱,自制力差,胆小怕事,没有自信心;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代理人漠不关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有的孤僻离群,自我封闭;还有的则凡事斤斤计较,过于敏感……凡此种种情况说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因而教师的态度特征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在师生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会健康地成长。相反,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往往会造成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导致其不正确的行为态度。因此,教师要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有意识地以自己积极的性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价格的健康发展。
经过三位老师为期两天的培训,真是春风细雨滋润我心田。我不仅了解了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以及在问题学生面前如何干预。教师要培养学生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在宽容和谐的集体氛围中成长的学生,性格一般都比较开朗。责骂、苛求、责备等压抑个性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学生消极的人格特征,教师应该有民主的作风,鼓励学生积极与伙伴交往,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的权益,体谅别人的短处和失误。更明知教师自身也要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教师能够自我监督、自我控制,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言行一致,那么他一定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